段XX,女,30岁。 广东番禺 病例号:7852820
2013年4月25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痛4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4月来平均每20天即发作腹痛一次,初先从小腹起,随后痛点上移至脐周,持续不能缓解,无呕吐便血等,每次发作需服西药解痉止痛,2-3天后才可逐渐缓解,如此呈周期性发作,近半个月腹痛发作频繁,数日即发作一次。遂来诊。刻诊:诉一天前腹痛再发,脐周腹痛难忍,身体不能直立,纳少,仅进食流质,矢气减少,偶嗳气。大便每日1-2行,质烂量少。形瘦体弱,面容疲惫,语声低弱。舌淡暗苔薄黄,脉细弦。
既往史:患者09年因车祸导致脾脏破裂,肠系膜血管断裂,盆骨骨折。行脾脏修复术,血管成形术。2011年因突发腹痛到南方医院就诊,确诊为小肠粘连性肠梗阻并小肠坏死,随行粘连松解术及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情况尚可。
西医诊断:腹痛査因:1.小肠术后肠粘连?2.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脾虚气滞,腑气不通。
治法:健脾行气,通降胃气
方药:白术15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豆蔻后下10g
木香后下10g 玄胡15g 乌药15g 苏梗15g
藿香10g 党参20g 火炭母20g 陈皮10g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3年5月9日 二诊
患者两周后来诊,服药后腹痛缓解,大便成形。因故未及时复诊,5天前腹痛又发作一次,经当地医院治疗后缓解。现无明显腹痛,大便日2行,质烂而粘腻,纳较前好转,睡眠尚可。舌暗淡苔薄白,脉细。
上方去火炭母,易救必应30g。14剂。
2013年5月23日 三诊
服上方大便好转,偶尔大便烂,复诊前一天脐后方胀痛,平卧后缓解,舌脉同前。
方药:守上方去苏梗、陈皮,易炒麦芽20g、香附15g。14剂。
2013年6月6日 四诊
服上方期间情况尚可,偶食后小腹隐痛渐至肚脐后方牵扯性疼痛,疼痛尚可忍耐,休息后缓解。大便日一行,纳少,睡眠差。舌淡暗,苔腻白,脉细。
方药:白术15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木香后下10g
玄胡15g 乌药15g 党参20g 救必应30g
炒麦芽20g 三七先煎10g 凤尾草20g 厚朴15g
14剂。服此方后腹痛未再发作。此后守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而愈。随诊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病因明确,遭遇车祸外伤,经外科手术修复,不久又发作肠坏死,再次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认为,术后肠粘连发生系因腹腔组织创伤、缺血、炎症刺激、异物存留等,导致腹膜、肠管、网膜等腹腔内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渗出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机化后产生纤维蛋白性粘连。
周师认为:一方面确如现代医学所认识外伤及手术后血溢脉外,离经之血聚而不散而为瘀血,阻滞经脉,粘连脏腑;另一方面,外伤及手术损伤人体元气,扰乱脏腑功能,导致周身气机不畅、腑气壅滞,升降失调。本案患者舌无瘀点瘀斑,脉不涩,瘀血之象不明显。因此,不应从瘀血论治,而应着重通条气机,腑气以通为用,六腑通达根于胃气之通降。通降胃气治法有攻下、消导、重坠、降气等法。患者腹无积滞故前两法用之不宜,且其病久正气虚弱,尤其胃气虚馁,重坠之品恐更伤胃气。因此只有降气一法可用。本案以健脾行气,通降胃气,兼清热活血止痛立法。方中四君健脾为基础,数次易方均未改变。苏梗、厚朴、木香、乌药、豆蔻俱为辛温之性。木香辛散苦泄温通,善通行脾胃之滞气。厚朴苦而辛温,善下气宽中。苏梗辛甘温,善降气宽胸利膈。豆蔻辛温,主积冷气,止呕逆反胃,消谷下气。诸气药相伍,共凑通降辛散之效。南药火炭母、救必应、凤尾草清解肠道瘀热。三七、玄胡活血止痛。整个方子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