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泻顺激方
组成:白芍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夜交藤30克、木香后下10克、玄胡索15克、陈皮10克、素馨花10克。
功效:疏肝理脾,安神和胃。
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加减法:气虚重者,可加用五指毛桃、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腹泻重者可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等利湿醒脾,莲子、芡实、山药等收涩止泻。腹胀明显者可加枳实、紫苏梗、乌药、大腹皮等以温行理气消胀。腹痛明显者可加用救必应、佛手、郁金等理气止痛。失眠多梦、心烦焦虑重者,可加用合欢皮、煅龙骨、浮小麦等调 心安神;出现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时,可选用百合、生地黄、糯稻根等。夹瘀者,加用丹参、赤芍以化瘀;夹湿热者,加绵茵陈、黄连、败酱草等以清利肠道湿热。
二、脂肝方
组成:苍术15克、神曲10克、焦栀子10克、山楂30克、法半夏10克、炒莱菔子20克、枳壳10克、郁金20克、虎杖30克、草决明15克。
功效:运脾除湿,疏肝泄浊。
主治:高脂血症、脂肪肝。
方解:以苍术苦温,兼入脾、胃、肝经,功善燥脾助运、开发水谷气,能“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腐”(《玉楸药解》),朱丹溪谓其能“总解诸郁”。山楂 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兼化瘀浊,神曲善化酒食陈腐之积,炒莱菔子消痰气之积最效,配草决明子、半夏、枳壳则能导泄肠腑中污秽浊滞,伍以郁金、虎杖疏利肝胆 气机,逐血中湿浊;山栀清利三焦郁热浊邪。全方合伍,既从源头上截断浊邪生成的病理途径,又能消散血中内存之湿浊,是正本清源之法则。
加减法:肝区疼痛明显者加青皮、玄胡索、白芍等缓急止痛;大便干结者枳壳易枳实;乏力明显者加黄芪、五指毛桃;便溏者加薏苡仁。
三、健脾固肠汤
组成:炒白术15克、云苓15克、淮山药15克、春砂仁后下10克、藿香12克、芡实15克、陈皮10克、石榴皮15克、补骨脂20克。
功效:健脾理气,涩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
加减法: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腹胀者,可加紫苏梗、乌药、厚朴等以理气消胀;口渴者,可加葛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兼腹痛者,可加救必应、佛手、木香等理气止痛;心烦、失眠、多梦者,可加用夜交藤、浮小麦等调心安神。
四、益气润通方
组成:党参25克、生白术30克、枳实15克、玄参20克、肉苁蓉20克、火麻仁打30克、川朴15克。
功效:益气生津,行气除满,润燥通便。
主治:慢性、习惯性、老年性便秘,属气虚津亏者。
加减法:若积滞重、化热阴亏者,可加大黄、虎杖、柏子仁等以“急下存阴”;气虚重排便乏力者,可加太子参、五指毛桃、淮山药等补气养阴;肠燥津亏甚者,加 熟地、麦冬、石斛等“增液行舟”;血虚肠燥明显者,加黄精、首乌、熟地养血润燥。兼宿食积滞、纳呆明显者,可选加神曲、谷芽、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开胃;兼肝郁易怒者,加决明子、浮小麦、郁金等疏肝解郁;兼阳虚者,加胡桃肉、补骨脂、台乌药等温阳散寒。
五、补气利水方
组成:黄芪50克、陈皮10克、炒白术15克、厚朴15克、泽泻15克、桃仁10克、云苓皮20,甘遂末3克装入胶囊内服。
功效:益气健脾,化瘀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加减法:脾虚甚,无力运化水湿者,可选加党参、五爪龙等健脾益气,选加砂仁、木香、大腹皮、陈皮之类以理气助运;脾不统血,有出血倾向者,可加三 七、蒲大黄活血止血;若脾虚及肾脏,可选加桂枝、褚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温阳利水;尿少、腹水量多时,选加猪苓、车前子、玉米须、冬瓜皮等加强利水;腹 中癥块、血瘀明显者,可选用丹参、赤芍、龟板、鳖甲、桃仁、红花、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六、溃结汤
组成:田七末3克、白芨15克、仙鹤草30克、紫珠草30克、炀水蛭10克、玄胡15克、火炭母3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活血,凉血止血,清热祛湿。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加减法:气滞重者,选加广木香、砂仁、枳壳、乌药、陈皮之类以理气除胀;湿浊困阻明显者,可选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蔻仁、云苓、川萆薢等化湿利水;热 毒盛者,选用川连、绵茵陈、苦参、野菊花、金银花、土茯苓、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血热甚者,酌加生地、丹皮、侧柏叶、蒲大黄等清营凉血止血;便血多者,酌加 云南白药、锡类散、珍珠层粉、地榆炭等活血止血。气虚甚者,加用北芪、党参、淮山药等健脾益气;脾肾阳虚者,加少量附子、肉桂、晚蚕砂、补骨脂等温阳暖 中,逐寒除湿。
七、胃疡汤
组成:白术15克、云苓15克、广木香后下10克、玄胡15克、生田七先煎15克、台乌15克、海螵蛸15克、蒲大黄10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和胃,清热化瘀,制酸止痛。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加减法:脾虚甚者,加用党参或太子参、淮山药、五爪龙等健脾益气;气滞痛甚者,酌加佛手、救必应、苏梗等温通理气止痛;嗳气、呃逆、反酸者,选用煅瓦楞子、柿蒂、旋复花、代赭石降气止逆;热盛者,酌加蒲公英、黄连、夏枯草等清热解毒;血瘀明显者,选加丹参、川芎、郁金等活血化瘀。
八、和胃止痛方
组成:救必应30克、玄胡15克、台乌15克、炒白术15克、广木香10克、川朴10克、生田七先煎10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活血,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型胃脘痛。
加减法:气滞重者,酌加枳实、佛手、苏梗等理气止痛;反酸明显者,加用海螵蛸、浙贝等制酸和胃;兼湿热者,选用蒲公英、佩兰、藿香、茯苓、砂仁等清热祛湿;兼肝郁,加郁金、麦芽等疏肝缓急;兼食积者,酌加布渣叶、山楂、谷芽、鸡内金等消食除胀;寒凝者,选加干姜、佛手、川芎等温中散寒。
九、胆通汤
组成:柴胡10克、郁金15克、广木香后下10克、金钱草30克、大黄10克、路路通15克、怀牛膝20克、鸡内金15克、玄胡15克、海金砂20克。
功效:疏肝利胆,通腑排石。
主治:胆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
加减法:食积气滞脘胀者,选用佛手、苏梗、枳壳、谷芽、麦芽等以理气和胃、消食导滞;湿热明显、黄疸者,酌加绵茵陈、虎杖、栀子、龙胆草等以清热利湿褪黄;恶心呕吐者加半夏、干姜、竹茹和胃止呕。
十、清心安神汤
组成:太子参20克、茯神30克、丹参20克、全蝎8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夜交藤30克、酸枣仁20克。
功效:活血通络,养心安神。
主治:失眠,头晕头痛等症。
加减法:肝阳上亢者,选用石决明、草决明、煅龙骨、煅牡蛎等平肝潜阳;肝风上扰者,酌加钩藤、刺蒺藜、天麻以凉肝熄风;兼肝经风热者,可选用蔓荆子、菊 花;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云苓、五指毛桃等健脾益气;血虚者,加熟地、首乌、鸡血藤、大枣等养血柔肝;痰湿困阻者,加石菖蒲、法夏、云苓等化 痰除湿;兼外感风寒者,酌加白芷、蔓荆子、细辛等疏风散寒止痛。
十一、湿热痛风方
组成:黄柏10克、炒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牛膝20克、石斛15克、炒莱菔子20克、广东海风藤30克、醋延胡索15克、佩兰10克、猪苓15克。
功效: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湿热型痛风
加减法:小便短小,选加白茅根、滑石、车前子、萹蓄以利小便;湿浊困重,加川萆薢、土茯苓;热盛,选加虎杖、生地、丹皮;肝火旺,加夏枯草、龙胆草;痛甚,选加路路通、细辛、川芎;痰瘀互结,加白芥子、三棱、莪术;脾虚,加云苓、白术;肝肾不足,加泽泻、桑寄生、秦艽。
十二、健儿消食汤
组成:鸡内金10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炒白术10克、淮山药10克、陈皮5克、神曲5克。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滞,除疳积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等症。
加减法:腹胀气滞明显者,可选加枳壳、厚朴等宽肠理气和中;心火旺、坐卧不安者,可加灯芯花、竹叶等清心安神;肝热躁动难安者,选加独脚金、钩 藤、白芍、蝉蜕等凉肝缓急;脾肾两虚者,夜尿多者,选加山萸肉、桑螵蛸、芡实等补脾益肾缩尿;气虚明显、易感外邪者,加北芪、云苓、太子参益气健脾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