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床思辨特点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5日

1 效法东垣,崇尚温补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虚则百病丛生,脾胃病以虚者居多,治疗多用温补,且不乏用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临证多选用党参、北芪、太子参、五爪龙、白术、山药、茯苓等益气健脾,周教授尤喜用五爪龙,因其性补而不燥,益气而不助热,是治疗脾气虚之佳品,常用量25克至45克。
2 畅达气机,脾升胃降
  脾胃同居中焦,气机失调是脾胃病病机总纲。周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病关键之一是注意脾胃气机畅达,使脾升胃降功能恢复。临证常用枳实、法半夏、柿蒂等降气和胃;木香、紫苏梗、佛手等理气和胃;延胡索、救必应、乌药等止痛和胃。治疗脾胃病务必使脾升胃降、气机畅达方能生化不息,以益后天。
3 心胃相关,安神和胃
   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七情虽与五脏相应,但最终仍由心主神明统摄,即情志发于心而应于五脏。故心神失调,可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纳呆、脘胀、便溏等症,而脾胃功能失调亦可影响心神。周教授认为,脾胃与心神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心胃相关理论,主张从心神(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消化系统)的相关性来辨治脾胃病,对于临床指导治疗胃肠疾病及情志疾病非常有意义。临证对脾胃病患者根据其伴随证,如失眠、焦虑、多疑等,用调心安神和胃法治疗,常选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等。《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卧不安也可致胃不和,说明了安神宁心可和胃也。
4 组方配伍,擅用岭南药材
   周教授强调处方用药必须君、臣分明,他认为治疗疾病,必须把握疾病主次、轻重缓急,针对疾病主要矛盾组方,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精,不是见症用药,而是辨证用药。如四君子汤以党参为君,其主要作用为益气健脾,以白术为君时主要作用则为健脾利湿,以茯苓为君时侧重利湿,可见君臣异位功效则异。广东地处岭南,有很多地道药材,颇具特色,此类药材较适合南方人多兼湿热之体。如五爪龙称之为南芪,具补气而不助热功效,用于体质多湿热而气虚者;救必应理气止痛,但其性偏凉,亦比较适合气候炎热之南方人。周教授还喜用龙脷叶、独脚金、鸡蛋花、木棉花、岗梅根等岭南药材,临床辨证选用,疗效颇佳。
5 效古不泥,活用古方
  周教授认为,古方经方多代表一法,如四逆散是调肝理脾法之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是清利肝胆湿热之代表方。因此,对古方进行认识和深化,可加深对证的认识,同时也能更精确、灵活用药。周教授治疗脾胃病喜用古方化裁,如治疗溃疡病后期,表现为阴虚血瘀时,常用丹参饮,将方中檀香易为百合,使其易为养阴化瘀,安神和胃之方;又将四逆散中白芍易为赤芍,其功用不仅调肝理脾且兼养阴化瘀之功,对肝脾失调兼瘀滞,稍有热象者尤为适用;在治疗胃痛时,周教授常将乌贝散中海螵蛸易为乌药,由制酸止痛变为理气止痛。
6 注重调养,强调食疗
  脾胃病急性发病者少,慢性者居多,单纯实者少而虚者多。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其治疗根本是阻断病因。周教授认为,单靠药物治疗疗程长且疗效相对不理想,而注重调养、强调食疗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因,同时也可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脾胃病患者病情易反复,以虚者居多,虚者宜缓补,通过食疗既可调整患者饮食规律,又可达到治疗作用。调养不仅要求患者注意生活规律及饮食习惯,而且也要求患者注重情志调护,对脾胃病患者非常重要。对脾虚者常嘱以莲子煲汤或用山药煲汤,而阴虚者则用麦冬或百合等煲汤。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