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病治病 重在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周教授认为养生之要重在防病治病,而防病之要又重在养护脾胃。因此周教授非常注意脾胃养护,强调饮食有节,认为饮食要注意质和量,量方面主要是”早餐要饱、午餐要好、晚餐要少”,因为早餐是保证一天能源需要的关键, 因此早餐要足量;晚餐则宜八分饱,以免食滞胃肠,损伤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此量方面还要求我们不要暴饮暴食,现代医学认为暴饮暴食,可导致血糖瞬间提高,且高血糖状态会持续较久,这样会形成对人体的损伤。质方面则要求我们根据自身体质及结合四季气候进行选择,如秋天多燥,可用百合麦冬煲汤喝,水果可吃梨、火龙果,而夏天多湿,夏天则可用茯苓、薏米煲汤;总之应根据个人体质及气候来养护脾胃。 质方面也要求我们饮食要清淡,忌食肥甘油腻,现代人往往饮食无节,喜食肥甘油腻之品,久则至湿热内蕴,损伤脾胃,最终至百病丛生。总之,脾胃是人体五脏六腑之核心,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是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基础,脾胃之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因而摄生防病当以脾胃为先,调理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2、淡泊名利,精神内守
“恬淡虚无,病安从来”,道家讲究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并不等于没有追求,没有人生目标。周教授对名利之事往往一笑了之,但对患者病情却非常重视。周教授认为现代人过于功利,生活焦虑,中医讲五志过及则化火,久则伤精耗气;因此要精神内守,则必须淡泊名利,心胸宽广,否则或过于喜、过于悲、过于恐、过于惊、过于思,终则神不内守,真气焕散,耗气减命。周教授至近五十才聘为正教授,然而他从未为此事懊恼。其心胸宽广,与同事及上级关系极佳,谈起周教授为人,无人不夸。
3、陶冶情操,培养爱好
周教授认为人要有所爱好,要通过好的爱好来陶冶情操,通过陶冶情操锻炼心志,使自己不为外物所动。在现在社会,我们的追求与信仰容易受到影响,佛教认为“人生即苦,无常即苦”,因为我们的心理诉求受外物所任,则易反复无常,这样容易出现五志过及,影响身体。周教授爱好颇多,种花、品茶、收集茶俱,于这些爱好中怡然自乐。
4、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久卧伤筋,久立则耗气,这要求我们劳逸结合,要适当运动。周教授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繁忙,但每周三打羽毛球、晚饭后散步却从来不少。这使得周教授虽年近七旬,每天却精神饱满,让我们这些学生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