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维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医50余载,师古不泥,发展创新,中西汇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张家维教授在针灸治疗脑病以及特种针法研究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注重补虚泻实、辨证施针,擅用飞针、挑刺、耳针等,首创电梅花针治疗斑秃、埋药线治疗癫痫,在临床上治疗小儿脑病,斑秃及疑难杂病等,经验颇丰,屡起沉疴。张家维教授为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师从张家维教授,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感悟总结如下,以兹同道学习。
1.为人师表,孜孜不倦
张家维教授十分注重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将其一生的积淀都奉献给了神圣的三尺讲台。自1965年留校任教,张老至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任教,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室主任、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为学校初期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他满腔热情和心血。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张家维教授参与并完成了《腧穴穴》、《针灸治疗学》等多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为针灸理论教育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主编完成的《岭南针灸经验集》总结了多位岭南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促进了岭南针灸的继承与发展。曾受大学派遣赴日本、英国、新加坡讲学及医疗指导,对与国外的针灸学术交流和传播针灸技术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祖国争得荣誉。
张家维教授为人很谦和,治学严谨,在生活及工作上都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党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科室同事,都是不停的鼓励,时时监督。张家维教授热情关心和培养中青年教师,注重学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张老采取向学生集体讲授和在诊室、在家中临床带教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疑难病症,培养学生在临床传承中,从掌握四诊合参找出病机分析到穴、术、方、药的综合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实生动、有理有据,让学生对理论难点有茅塞顿开之悟。在临床及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出,有时甚至不留情面,但在生活中,张家维教授却十分风趣、幽默,很乐观、很热情,与学生畅谈无碍。张教授常说“名师出高徒,高徒促名师”,对于每一个学生,他都悉心栽培,促其成才,与学生亦师亦友,无所不谈。
2.继承发展,师古立新
张家维教授自幼受祖父的熏陶及严格要求,九岁就能背诵《医学三字经》、《时方歌诀》等书,形成良好的医德及医术启蒙。1959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在门诊及病房与司徒铃教授一起整理资料、共同探讨病例,在学习与工作中不仅向司徒铃教授学习针灸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1965年张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受到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痰瘀相关等思想的影响,提出针灸治疗的脾胃论等。曾到佛山,向岭南著名骨科名医李广海学习中医骨伤正骨手法及推拿手法,其崇高的医德及深湛的医术成为学习的楷模。张家维教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维及临床经验。
张家维教授尊古而不泥古,注重发展创新。在教学上,他孜孜教导学生应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不分家”,现代科学手段为传统中医学服务,使中医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临床上,他首创“电梅花针”治疗斑秃,运用传统梅花针与电刺激电生理结合,用于治疗斑秃等症,并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电梅花针”与普通梅花针疗效差异的实验研究。他又用药液浸泡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的羊肠线,通过辨证选穴,采用埋药线疗法治疗医学界的难题“癫痫”。
3.热爱生活,大医精诚
张家维教授对针灸事业持之以恒的热爱,就算是70多岁高龄,依然“退而不休”,很积极地教学、工作,不知疲倦。张家维教授常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一生都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针灸。张家维教授认为做医生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使不同的病人感受到同一样的温情,是病人在“和”的氛围中就诊。对于医生而言,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张家维教授经常说大医精诚,学医要学做人。大医精诚就是指不仅医疗技术要精,医德医风更要诚。医学乃仁人之术,患者求医,等于把生命交给医生。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必须具有济世活人的良好医德,这是学医的目的,也是学习中医的动力。张家维教授说,从医的最大感受就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