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维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家维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50余载,师古不泥,发展创新,中西汇通,临床中主张针药并举,在针灸治疗疾患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张家维教授的成才道路,其中有许多困难和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有源头活水来
张家维教授出生中医世家,祖父及叔辈为阳江名老中医,自幼受祖父的熏陶及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医德及医术启蒙,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祖父张宗海对张家维教授要求严格,“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是他告诫张家维教授的格言。父亲英年早逝,迫使年幼的张家维教授刻苦学习,祖父的扶持及教育影响着张家维教授的人生,是张家维教授的入门老师。出生中医世家的张家维教授从小就要求背一些医学古籍,九岁就能背诵《医学三字经》、《时方歌诀》等书。祖父经常带张家维教授出诊,祖父经常就免费赠医赠药给没钱买药的病人,即便是深更半夜,只要病人需要也会立刻去治病,以免延误病情。张家维教授祖父一辈的老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年幼张家维教授心里埋下萌芽,立志学医,立下“伏木伏德,尽职尽责;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行医信条。
2.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家维教授9岁时,父亲因劳累过度而早早离开人世,母亲每日靠做临时工养家糊口,祖父张宗海的扶持成为家中生存的依靠。幼年的张家维教授深知母亲不易,极其懂事,勤奋学习,以使辛劳的母亲心中有所慰藉。
寒窗苦读十二载,勤奋的张家维教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进入大学之后,张家维教授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张家维教授勤于思考,不耻下问,常向司徒铃教授等针灸名家虚心学习。学习之余,他博览群书,时常步行去附近的新华书店“蹭书”。毕业时,张家维教授在当年250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5位留校生中的一位。在近50年的行医生涯中,张家维教授不断学习,勤学苦练,练就“飞针”,首创电梅花针治疗斑秃,善治医学难题癫痫、脑瘫、小儿抽动症等脑系疾病。
3.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张家维教授自幼受其祖父的影响,熟读医书,经六年大学的苦读,更是谙熟《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良好的启蒙基础使张家维教授在临床上应用信手拈来,常将《百症赋》、《东垣针法》中的取穴及理论运用于临床,每获奇效。
张家维教授认为他取得的成就是和诸位专家前辈的悉心指导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老一辈的针灸名家司徒铃教授、韩绍康教授、靳瑞教授等谆谆教诲与悉心指导,他才得以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司徒铃教授悉心教导,耐心解惑,使得张家维教授得以继承司徒铃教授经验,在临床上采用“四花”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头痛、胁痛等沉病顽疾。受到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痰瘀相关等思想的影响,张家维教授提出针灸治疗的脾胃论。张家维教授不断学习,孜孜不倦,曾到佛山,向岭南著名骨科名医李广海学习中医骨伤正骨手法及推拿手法。正是张家维教授不断向各家名医学习,博取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针药结合、针推结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经验。
4.师古不泥,传承创新
张家维教授虽然熟读经典,但师古不泥古,曾至中山二院进修神经科及急诊科,以增强对现代医学的认识与了解。他孜孜教导学生应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不分家”,现代科学手段为传统中医学服务,使中医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临床上,他运用传统梅花针与电刺激电生理结合,首创“电梅花针”治疗斑秃,又发明用药液浸泡羊肠线,通过辨证选穴,采用埋药线疗法治疗医学界的难题“癫痫”。他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等各级课题4项。获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1993年12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8年12月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任为首批主任导师。2008年聘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