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张家维教授,男,广东阳江市人,1937年12月生。从医近50年,张家维教授师古不泥,主张针药结合,以脾胃为本治疗脏腑疾病,并且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及皮部理论,提出“髓海论”及“血瘀髓海为中风之机”。在临床上善用“飞针”,首创电梅花针治疗斑秃,善治医学难题癫痫、脑瘫、小儿抽动症等脑系疾病,分期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推动和促进了岭南针灸流派的发展。

      张家维教授自幼受祖父张宗海(阳江县名老中医)、四叔张季高(阳江市名老中医)、五叔张雪峰(阳江市名老中医)的熏陶及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医德及医术启蒙。张宗海,1881-1981,阳江县名老中医师,对张家维教授要求严格,从小就要求背一些医学古籍,九岁就能背诵《医学三字经》、《时方歌诀》等书,并经常带张家维教授出诊。张家维教授祖父一辈的老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为幼时学习的楷模。祖父经常就免费赠医赠药给没钱买药的病人,即便是深更半夜,也会立刻去治病,以免延误病情。祖父及叔辈的言传身教让张家维教授了解为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司徒铃(1914-1993),广东省开平县人,1914年生于广州,1936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医师,1956年至1984年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究主任,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应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中医药部级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针灸学辞典》编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附属全国针灸学会第一届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

      司徒铃教授是广东省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治学严谨,擅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病而望重医杯。司徒铃善于驭经典,重实践,求新知,善于应用背俞穴治疗奇难杂症和危重症,善用“四花”灸法,直接压灸百会穴。司徒铃教授是继祖父之后对张家维教授影响最大恩师,张家维教授向他学到了不只是针灸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在广州中医学院学习期间,司徒铃教授带领进入门诊及病房学习,一起工作,整理资料、共同探讨病例,张教授时常向司徒铃教授请教。张家维教授继承司徒铃教授经验,在临床上采用“四花”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头痛、胁痛等沉病顽疾,直接压灸百会穴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以温通经脉,祛风通痹。

      邓铁涛, 中医 学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 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全国 中医学 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生, 广东 省开平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者。邓铁涛教授擅治心脏疾病,研制成功的中成药有“冠心丸”、“五灵止痛散”等。临床长于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并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西医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如重症如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 再生障碍性贫血 、硬皮病、 风湿性心脏病 、红斑狼疮等,积累了丰富的 临床经验 。

    1965年张教授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受到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痰瘀相关等思想的影响,提出针灸治疗的脾胃论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家维教授认为饮食失节,不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当从胃舍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多取足三里穴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张家维教授崇尚“人以胃土为本”的思想,认为“导气同精,脾胃为先”,在治疗中对于脏腑疾病多取相应经脉的俞(输)穴,同时多用脾经、胃经以及脾胃的背俞穴和募穴。在五输穴中,输穴当属土,脾胃亦属土,取输穴以固后天之本。

     李广海,字澄波,1894年出生于佛山栅下茶基一个中医世家。李氏家族是明代尚书李忠定公(李待问)支裔,为佛山望族。李广海从医几十年,博采前人理论,不拘一家之说,会心实践。他常以演戏来比喻学医的道理,认为演员不下功夫,必不成名,学医也不例外,一定要精心钻研,学习不懈,才能有所成就。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讨,不但通晓内外妇各科,更擅长医治筋伤骨折、枪炮弹伤及烫火伤,造诣很深。李广海提出续筋接骨要注重摸诊手法,“治病者,先要识其体相,知其部位,手法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还强调内外治法的辨证施治,因人而施。张家维教授曾到佛山,向岭南著名骨科名医李广海学习中医骨伤正骨手法及推拿手法,其崇高的医德及深湛的医术成为学习的楷模。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