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维教授从医50余载,师古不泥,形成了深刻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思辨特点。张教授主张针药结合,以脾胃为本治疗脏腑疾病,并且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及皮部理论,提出“髓海论”及“血瘀髓海为中风之机”,认为热证宜灸。
1.脾胃论
张家维教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内经》、《难经》脾胃学说渊源的认识,深喑《伤寒论》六经辩证及疾病的传变理论基础,理解《脾胃论》中东垣针法的运用原则,强调“从脾胃论病,疗五脏之疾”、“导气同精,脾胃为先”的思想,注重相应经脉的俞(输)穴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上广泛实践,切实可行,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家维教授认为饮食失节,不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当从胃舍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多取足三里穴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张家维教授崇尚“人以胃土为本”的思想,认为“导气同精,脾胃为先”,在治疗中对于脏腑疾病多取相应经脉的俞(输)穴,同时多用脾经、胃经以及脾胃的背俞穴和募穴。在五输穴中,输穴当属土,脾胃亦属土,取输穴以固后天之本。
2.“治未病”思想
《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张家维教授在治疗时尤其重视“治未病”。大凡病由虚起,病后若邪气未尽,正气未复,如饮食不慎、用药不当、过度劳累、复感新邪等,可致余邪复炽,使疾病 复发 。张老认为疾病初愈时补益正气则有利于驱除余邪、遏制复发,使机体维持阴阳平衡,增强抗邪能力。
张家维教授认为“治未病”应有三个涵义:①加强摄生;②未病先防,早期诊断,先期治疗,防传防变,防止发作,防止复发;③反映在疾病的全过程,强调病前未病态,病时传变态,病后痊愈健康态。并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癫痫、慢性脾胃病、肠易激综合症等疾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简、便、验、廉”的优势。
3.髓海论
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论》曰:“灵机记性在脑,……由脊骨上行人脑,又名脑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循行头面,阴经则通过经别相交上合头面,十二经脉皆归水谷、气、血、脑髓四海,经脉运行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聚于髓海,张家维教授认为髓海功能与人体的整体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张老认为治疗脑病多以调神为先。脑为元神所居,《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子头目而为之精。”脑藏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总统诸神,对五脏之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作用,成为协调、控制诸脏器,保持机体高度统一、有序的中枢。脑为“六神之主”,是意识、智能的居所。因此,张老认为对脑病治疗应以安神定志为治疗大法,调神以安动。“治病先治神”,神是脏腑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的重要外在表现,“治神”有助于脏腑功能的调整与恢复,调整阴阳。
髓海所生病,《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张家维教授对于各种辨证为髓海不足的病症,都以调理髓海为主,多选百会、风府、风池、上印堂、太阳等穴。《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百会、风府为督脉要穴,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可清热熄风,醒脑开窍,调理髓海。
4.血瘀髓海为中风之机
脑即髓海,是中风的病变中心。对于中风,张教授认识到“血瘀”在本病形成中有重要意义。“血瘀髓海”是中风病机的主要环节,既是病因,又是病机和病位。瘀血内迫,髓海中相应经脉之气不达,致经筋失养,是导致中风的直接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因怒伤阳气,血髓气行在则苑于上,为并逆使人迫厥。阳气,柔主养筋,阳气伤而血逆于上,则伤筋。筋伤而纵缓,则四肢不能用。因此,张教授在临床治疗中风病中,常用百会、风府,以达到调理髓海,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作用。
5.皮部理论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肤上的分布。《素问·皮部论》中言,“皮有分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意思是说十二经脉和络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就是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指出:“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注予府藏。”表明外邪致病的层次是皮部一络脉一经脉——脏腑,由表达里,逐渐深入;当脏腑有病,又可通过经脉、络脉由里达表,反映在皮部。张家维教授认为皮部色泽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刺激皮部是一种“内病外治”或“外病外治”的重要手段。
张家维教授根据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皮部理论,摸索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飞针疗法。飞针疗法以浅刺皮部、快速、无痛为特点,具体包括飞指定神法、飞针进针法、飞针催气法、飞针补泻法、飞针速刺法等具体操作手法。临床上采用电梅花针叩刺治疗斑秃等,通过叩刺一定部位、穴位、阳性反应物处,便可以通过皮部—孙脉—络脉和经脉,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张教授的皮部挑刺疗法着重在于循经于皮部上连续快速挑刺,挑破皮肤,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痛经、不射精、精液异常等疾病。张教授主张背俞穴皮部透刺埋线,用于治疗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张教授闪罐疗法强调的是循皮部走向依次闪罐,并根据病症的虚实决定闪罐的次数以及皮肤充血程度,主要用于痹证、络病或带状疱疹。
6.热证宜灸
对于热证是否用灸,古代医家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朱丹溪认为灸法治热证主要是“散火祛痰”,“养阴清热”,“泄热排下”的作用。张家维教授在此基础上发展,认为艾灸治疗热证,大可根据《灵枢·背腧》的记载,若为实热证,可用泻法引邪外出,“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若为虚热证,可用补法补阳以滋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张家维教授认为应结合疾病的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决定是否用灸法以及采用何种灸法操作,而不能使其绝对化。“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乃临床辨证施治准则。张家维教授强调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住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住宜小,壮数宜少。凡遇阳气衰弱,沉寒瘤冷,各类厥证单纯使用针法往往获效甚微,需采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关元穴和神阙穴以治疗脱症,治疗吐泻厥证用隔盐灸神阙;治疗气喘用疤痕灸肺俞、大椎;直接灸百会治脱肛及美尼尔综合征;对于顽痰宿疾如哮喘证,主张用化脓灸治疗哮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