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岭南气候特点,重视“痰”在疾病中的作用。
赵老认为岭南地区气候潮湿,易困湿生痰。而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四季不分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为夏天气候,居民喜凉贪冷,为祛湿热又喜自行用凉茶祛湿降火,因而导致脾胃虚衰,运化功能下降,湿浊内生,化为痰饮,而“痰”既可看作是机体代谢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与其他因素同时致病。因而认为“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痰”致病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治病多从“痰”论治并屡获良效。
1、认为百病生于“痰”。
赵老精研古籍,博采众家。从中认为历代医家对痰病的广泛性多有论述,如龚廷贤认为痰有流于经络皮肤者,有郁于脏腑肢节者,游溢遍身,无所不至。《医述》载称 “人之病痰者,十有八九”;在朱震亨所记载的100 多个内科病证中, 病因中有痰者占半数以上,是以有 “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等说;清初著名医学家陈士铎,在有关痰证(症)的理、法、方、药诸方面多有建树,认为“百病多起于痰,无痰则不能成病”。在他的著作中,除《石室秘录》、《辨证玉函》、《辨证录》等书中有专论痰证(症)的篇章外,其对临床各科多种病症都十分注重从痰论治。而赵老认为岭南地区因兼上述气候及生活习惯的因素,“痰”致病更具普遍性。
2、认为怪病多责于“痰”。
湿浊之邪本就粘滞,缠绵难愈,而“痰”与湿异名同源,且多兼病,因而赵老认为痰病不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且多显复杂,变化多端,每见“怪异”之证,认为“怪病多责于痰”。如缪希雍说:“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 。王孟英说:“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
3、临床上治痰多以健脾祛湿,补肾固元,兼顾疏肝,行气活血为法。
赵老推崇清初名家陈士铎对痰证的看法,认为“脾为生痰之源”,痰之生成,多因于脾胃气虚,且脾胃二经之土乃肺金之母,倘脾胃虚寒不能生肺,则痰更难去,故治痰用药,以温补脾胃见长,常用六君子汤和二陈汤化裁,以杜绝痰源。同时赵老认为先天生天常相互影响而同病。若先天之本虚衰,肾中水火失调,则内水内火逆而不藏。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或因火衰而水寒,寒则凝湿不流,反上泛为痰,或因水亏而火旺,津液为火挟上沸为痰。《辨证录》云:“人生饮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肾气虚,则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上泛为痰矣。”常以八味丸温补肾阳以治疗痰证,六味丸汤化裁以补水祛痰。此外,赵老认为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脉瘀塞,因而痰气交阻,痰瘀互结在临床上也常见,所以用药也因应气滞情况每兼顾疏肝行气,加强活血而收奇效,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更有心得。
二、崇尚治病求本和脾旺不受邪,在临床上特别重视脾胃功能的顾护。
赵老认为,邓铁涛教授注重脾胃功能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的学术根源来源于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发展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从而倡导在防病治病上要注重培补脾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赵教授强调,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脾胃之气即是正气,脾胃功能充沛,正气充盛,人体的免疫力就强,“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正所谓“百病皆由脾病胃衰而生”。同时,赵老认为脾胃功能对药物特别汤药吸收并发挥作用十分重要,而临证用药时攻邪伐病易伤脾胃,扶正补虚则滋腻亦伤脾胃,因此遣方用药时顾护脾胃总是必要的。
三、重视药物配伍规律探讨,总结常用药对及药队。
中医的方剂组方灵活,根据疾病和用药对象时间等能不断化裁,因而有无穷无尽的应用空间,但亦因此临证组方时要较快知常达变,随证加减有一定难度,但赵老在刻苦研读古著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推敲总结,尤其受施今墨、秦伯未等医家影响,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加上临证心得,总结出常用的药对(两味药)及药队(三味药至五味,文献上更多称药串,赵老惯称药队)则能够事半功倍,并且能够有利于临床经验总结提高与传承交流。赵教授应用药对、药队时遵循“方随法出,法随证变”的原则,善于抓住核心症状,把握核心病机,按照药物组合的七情配伍规律,总结了不少相对固定的中药药对(2味)、药队(3-5味)组合,根据病机的变化,灵活更换和组合,临床组方用药更准确高效,在复杂的病证中,亦能化繁为简,运用自如。其组成法则主要有“同气相求、相须为用,异气相使、相反相成”,具体常有“阴阳和合,气血并治”,“寒温并用,升降同调,刚柔并施,攻补兼顾,动静结合,散中有收”等,配伍巧妙,疗效卓著,将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药无贵贱,制性存用”等博大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常用的药对和药队又会在经验之上分辨病与辨证的不同,常用的药对药队有:安神的夜交藤、合欢花,远志、柏子仁,灯芯草、龙眼肉;止咳化痰的毛冬青、僵蚕以及北杏、浙贝和桔梗、苏子;凉血的生地、丹皮、紫草,活血的:莪术、三棱、丹参;止头痛的白芷、川芎(加天麻、石菖蒲成药队);温阳的附子、干姜等等,不一而足。
四、疾病注重调养。
赵老赞成和推崇邓老 “五诊十纲” 的新提法。十纲就是在原来八纲辨证中再加“辨未病及已病”。更加重视中医在治未病上的优势。而中医饮食调补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中医饮食调补学主要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内容可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其次则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如《本草求真》中所记载“食物人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说明了“食疗”。意思是指利用食物来维护人的身体健康辅助药物防病治病。赵老临证,非常注重对病人进行饮食调补时,指出应注意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饮食调补学要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选择具有不同性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过烹调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汗、下、温、清等不同法则的饮食。赵老主要饮食调补法则有:补肺气法、补脾气法、补血法、滋阴法、补肾气法、补肾阴法、益胃生津法和润燥生津法。赵老常教病人用一些简便方法对身体进行调理。如引用梅兰芳和宋世雄等名人用石斛泡茶养嗓的案例对慢性咽炎或职业性用嗓较多的病患进行食疗指导,简单方便;对经常口干的病人,他也教他们把几十颗洗净的枸杞子放在煮饭的饭面中蒸熟后当零食时时吃一些,如果怕滋腻则加上一点砂仁或陈皮同蒸,简单有效,病人也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