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诚教授致力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在学术上崇尚经典,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与时倶进,善长内科心血管、脾胃、老年病等疑难杂病治疗。现就其学术思想/思辨特点进行阐述。
一、临床崇尚“四季脾旺不易受邪”学术思想
赵老其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赵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寻其学术源流,研读《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等经典著作,在临床上治病崇脾的学术思想,深受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影响。《内经》提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说法。在正气同病邪这一对矛盾中,正气的强弱始终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而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健旺则人体健康,故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之说。
赵老指出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人体精气同样有升降浮沉运动。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转输、运化的枢纽,脾胃健运,升降有序,斡旋气机,阴阳相生相长,才能维持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发生疾病。治疗则遵循“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实之气者”,因此在治疗上重视脾胃,强调胃气的升发,着重对脾胃升阳益气法的运用。
赵老从医50余年,推研医理,在前贤高度概括脾与其他四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基础上,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治病调补脾胃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以“脾统四脏”为宗旨的辨证论治体系。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张景岳则认为脾胃为脏腑之本,“脾胃皆属乎土,所以生成万物,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赵老研读经典,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论治诊疗体系:脾统四脏,治病崇脾。他认为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最易损伤脾胃,导致许多疾病的年轻化,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增高,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脾的病证多脾虛、痰生、气滞、湿阻;腹胀、便溏、泄泻、肿满、眩晕是其主要症状;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脾胃虛弱,阳气不升。脾胃内伤,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平衡体系就遭到破坏,病变累及肺、肝、肾、心等四脏,而且脾胃虛弱,元气亏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九窍失养。在辨证时重视脾胃,强调“五脏不足调脾胃”。脾胃为生化之源,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调理脾胃就是固本,资助后天以培养先天;增强脾胃,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赵老根据病情或祛邪扶正固护脾胃、或虛实相因先调理脾胃、或调摄善后运化脾胃等,处处体现了顾护中气的学术思想。临证时刻强调中医诊病治病要重视整体观,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做到以常衡变、司外揣内,才能掌握脾胃的发病机理。脾胃位居中土,生化万物,因此对脾胃的发病机理不能仅着眼于脾胃脏腑,而应以脾胃为中心,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分析,由外而内,由上而下,联系各脏腑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证候特点,注重脾胃功能,处处以运脾和胃为法度,调补脾胃,顾护脾胃。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食道疾病等疑难杂病,常于平正中出奇制胜,由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发生皆源于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所以主张五脏从脾论治,在临床中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二、临床崇尚“治病求于本” 学术思想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原意是在分析阴阳作为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内在动力的基础上,针对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而提出来的治疗原则。“治病必求于本”,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病机,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和病机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外,在确定治则时,必须明确概念。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赵老对“本”的认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3种。以阴阳为本治病要治到根本——阴阳失调上、以病因为本及以“证”为本。在中医临证中,“本”必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病位、病因、病性、病机、症状等疾病的全部情况,而一个证名的确立,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明确表述,证可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以“证”为本的观点,比较符合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作为一名医生,临证时需关注依据辨证论治所立的方谴的药,用于病人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疗效,也就是“求到了本,治到了本”,这一点亘古不变。因此,探讨中医治病求本的本到底是什么,如果从治本的疗效期望上进行分析,对我们准确理解本的内涵,不失为捷径。例如赵老针对高血压治疗认识,中医本无血压概念,主要根据其所表现的症状、体征,辨证施治,高血压病的血压升高和各种临床症状,是病之标;导致产生临床症状和血压升高、以及引起舌苔脉象等出现异常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病之本。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其着眼点是放在调整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协调,扶正祛邪,而不是仅仅注重降血压。但标本是相对的,又是可以转化的,故根据病情的不同或疾病的不同阶段,也有标本同治,甚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治标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要求,所以中医在诊治高血压病要时时注意求本。
再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然而冠心病还包含炎症、栓塞等病理因素致使管腔狭小或关闭而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发与血管内皮功用紊乱、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以及血清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病机为心脉痹阻,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赵老立足中医的整体观和治病求本的思想,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与其余脏腑亦关系密切。老年冠心病患者,肾气逐渐衰损,加之久病及肾,而肾为一身阴阳之本,心的诸般功能有赖于肾气的温煦与滋养,肾气亏虚,元气不足,心气运血乏力,临床常见肾虚血瘀之证,赵老常以补肾合活血药加减治疗,强调临证须时时顾护胃气,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脾胃等脏腑功能减退,赵老处方精简,剂量适中,减轻患者胃肠负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脾统血,若因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如此由脾胃累及于心,导致心气、心血不足,教授临床多以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失健运,胃失合降,津液运化失常而化为痰浊,痰浊痹阻胸阳,也可发为胸痹,长用温胆汤临床用之,常收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