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神针法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
运动障碍性疾病,是一组以随意运动迟缓、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等)、原发性震颤、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其运动迟缓或不自主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在现代医学中,该类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尚无明确有效根治方法。
庄礼兴教授认为该类疾病病位在脑,属于中医神志病,因年老体衰、先天发育或药物、感染等因素致脑髓失养,筋脉、肢体失控则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甚则痉挛项强、四肢拘急,本病病情复杂,病程迁延,并且极大影响患者情绪变化,易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庄教授常用调神针法治疗此病,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西药使用。
调神针法组成及操作:
主穴:四神针、神庭、印堂、合谷、太冲、三阴交;
配穴:根据其临床症状配以局部穴位,改善局部不自主运动症状。如:①挤眉弄眼者加申脉、照海;②噘嘴弄舌者加素髎、人中、承浆;③痉挛性斜颈者加风池、百劳、颈部阿是穴。
操作方法:头部穴位进针得气后接予电针,余穴位进针得气后以捻转法行平补平泻手法,若辨证属肝阳亢盛者,则于太冲穴行泻法。
2.针药结合治疗痉挛性偏瘫
一、针刺以“挛三针”为主
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引起的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庄礼兴教授进一步完善了靳三针理论,总结出“挛三针”——
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
下肢挛三针:鼠鼷、阴陵泉、三阴交
二、中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因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多呈现“硬瘫”状态,庄礼兴教授认为,此非大补元气之时,重用黄芪反而容易造成经络壅滞,气血不畅,故应以五指毛桃代之,补气兼能行气,且久服不显温燥。此外,宜佐以地龙、僵蚕、全蝎等虫类药加强活血通经之力。
临床上,此类患者虽多表现为肢体强直或挛缩、肌肉拘急不舒、动则痛甚的实证,但庄师认为,此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故治宜养肝血、柔肝阳、舒筋脉,可在上方补阳还五汤(五指毛桃代黄芪)的基础上,重用枸杞子、桑椹子滋养肝肾,重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四药相合,以奏柔肝舒筋之功,并伍以大量鸡血藤、伸筋草舒筋通络、缓解痉挛。
(张莞岚 杨子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