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8月开始,我有幸能够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审批,跟从全国名老中医张玉珍教授,成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经过了三年时间的跟师学习,我收益匪浅。此时的我胸潮澎拜,思绪万千,是啊!从导师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学术、育人及为人处世等的闪光点俯拾皆是。
一、治学严谨,勤于著述。
导师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毕业后跟师罗元恺教授达18年之久,深得罗老真传。在罗老的指导和学术影响下,以补肾法为主,勇于钻研疑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早衰等,砥砺前行。创新编写了“中医四大经典对妇产科的论述与临床应用”,一直指导实践。在主编教材中对胞宫、子宫的概念创新地作了新界定,更好指导临床。重视在临床中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吸纳西医和现代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导师当年给罗元恺教授主编的《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和教参丛书当协编,经常手写教材初稿,不辞劳苦,为导师后来主编教材打下了扎实功底。她在主编“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时,导师都逐篇逐句审阅、修改,凡是引用的文献,一定与原著核对无误。功夫不负有心人,新世纪教材《中医妇科学》于2009年8月“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评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导师曾提到有一年同时参与七部论著的编写工作,书稿要一笔一划去完成。白天处理繁忙的工作,业余时间就撰写论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令我们叹服不已。导师从事中医妇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22部,其中主编8部,副主编3部。可谓医学界的劳模!
我深切体会到只要导师笃定的事情,就会不遗余力,高质量按时完成。实为吾辈之楷模,学习之榜样。
二、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1995年我毕业后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工作。在病房时,导师是我的二线。每次上午查完房后,我先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手写处方。导师审阅后,就我的遣方用药进行修改,同时讲解辨证用药思路。在病房跟随导师的那段时间,我收集了近百张导师修改的处方,无奈经历几次搬家,处方丢失,至今懊恼不已。正因此,工作之初,我就建立了中医临证思维的框架,使得我在之后的中医之路越走越广,越走越远。
近二十余年来,导师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的力量。
2012.8-2015.7师承三年间,导师亲自拟定给我们讲座的专题内容,每次一丝不苟地写好讲稿,围绕着四大经典、中医妇科专著、妇科疑难病症诊治及临证经验等内容指导我们学习。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导师一如既往地准时出现在实验楼二楼妇科会议室给我们(包括赵颖老师和我的研究生)授课,引领我们登堂入室,读经典,做临床,使我们的中医理论和临证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不顾年高眼花,导师认真仔细地批阅我们的跟师笔记、病案报告、心得体会以及师承论文,常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2017年9月成立张玉珍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虽已过古稀之年,导师仍亲力亲为,外出讲座,弘扬中医;学术沙龙,传道受业;临床带教,解惑答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导师有句口头禅“活到老,学到老”。经常教导我们,汲取新知识,衷中参西,与时俱进。科内的学术讲座,导师百忙之中都抽空参加。只要我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及听讲座,导师会了解相关内容并翻印讲义自学,孜孜不倦。
导师诲人不倦的为师之心,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三、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导师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多少月经不调的患者,经导师辨证分期用药,月经得以恢复正常;多少不孕不育甚近乎绝望的夫妇,经过导师精心细致地诊治,能如愿以偿生育健康的孩子;面对“生育死亡症”之卵巢早衰,导师不断探索和研究,不少患者经过治疗走出绝望的困境,卵巢功能得到改善,甚至还圆了做母亲的梦!功莫大焉!……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是对导师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最好回馈!
我记忆最深的是导师讲述的一个案例。一位英德的杨姓女患者,36岁,病情极其复杂。患者经历从不孕症、妊娠期先兆流产、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褥感染、产后汗症先后发病。导师在助孕、安胎、产后抢救的不同的关键时间运用中医药治疗,大显奇效。患者几经风险已康复,所生育男孩现在读大学,家庭美满幸福。21年来,医患之间不忘深情,一直来往如同亲人。此病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助孕、安胎、产后救治危急重症及调理的特色与优势;反映了导师学经典,用经方,仁心仁术,善待病人;也表明对中医药的自信和对危急重症敢于担当的精神。
视拯病救人为天职,是导师追求的目标,引领我们不断前进。
四、医德高尚,仁心仁术。
对患者无论贵贱高低,都一视同仁,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个求医的病人。导师出门诊,因就诊患者多,总是拖班,经常耽误吃饭时间。若遇胎动不安、崩漏的患者尽量安排加号;若身体不适,只要能挺住,绝不停诊,一心牵挂着患者病痛……也因此,部分患者成为导师的朋友,交往至今。医患一条心,其力可断“病”。
这些点点滴滴都铭刻于心,导师给予我的精神财富让我终身受益。导师真乃“医术医德誉杏林,著书育人扬中医”。
廖慧慧
2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