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

张玉珍教授从医40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擅治妇科疑难杂病,立法组方严谨,用药独具匠心。现将张老妇科经验整理一二:

1.注重妇科望诊辨虚实

张老临证时强调妇科望神色形态的重要性,尤其注重望眼眶、眼睑、人中、环唇,以及面部暗斑或颐赤,认为有助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及辨证论治,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后判断。如月经过少、闭经、不孕、滑胎、卵巢早衰等病人常见眼眶黧黑、唇周暗黑等表现。冲、任、督、肝、胃经均环唇而过。环唇暗黑往往提示肾虚、冲任虚损或肾虚血瘀,多主月经病或不孕不育。而人中沟的深浅及长度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强弱。颐赤、痤疮、多毛,则提示肾实下焦热,常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2.善用补肾活血疗顽疾

张老认为,妇女以血为用,虚、实、寒、热、久病或肾虚等均可导致血瘀,引起疼痛、盆腔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精神症状(如更年期综合征的精神症状)等,结合妇科检查、望诊及舌脉表现,血瘀辨证不难。凡妇产科疾病经辨证属血瘀证者均可使用活血化瘀法。又肾虚与血瘀常互为因果,相关并存,出现肾虚血瘀的复合病机,导致妇科不少顽症。张老临证时对于他人循常理治疗未效的疾病,大胆使用补肾活血法,每获佳效。

3.善用益气化瘀治血证

妇科出血的病因病机复杂,张老认为,气不摄血、瘀阻胞宫是最主要的病机,而且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又加重气虚或血瘀,形成因果相干的恶性循环。故在临床治疗妇科血证,常以益气化瘀止血为主。脾主中气统血,冲为血海,冲脉隶属阳阴,脾胃互为表里,扶脾助胃使冲任血海荫益宁静。益气又当首辨脾阴虚或脾阳虚,分别选用益气养阴止血的生脉散或益气扶阳摄血的举元煎,再合失笑散、益母草等,共奏益气化瘀止血之效。

4.善用补肾疏肝法

张老针对肾虚肝郁虚实夹杂的病机而提出的治法, 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漏下、经断前后诸证、不孕等病,该法体现了以五脏病机为纲进行“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模式。张老认为,补肾疏肝多用于调经种子,其中菟丝子、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女贞子、巴戟天、紫河车、龟甲滋肾补肾、温润添精;配以疏肝的柴胡、白芍、香附、麦芽能协调肾的功能,消除症状,而收调经种子之功。张老运用补肾疏肝调经促排卵,常选定经汤随证随期加减。张老多年临床研究表明,补肾疏肝法能助卵泡发育、成熟、排卵,健全黄体功能,改善症状,在调经种子方面疗效显著。

5.辨证灵活、善用变法安胎

(1)益气补肾活血安胎法

张老认为,由于虚、实、寒、热、久病或肾虚体质的差异,以至在流产的病理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可以形成“瘀”。因“瘀”致胎动不安时,血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常常互为因果,只要辨证准确,有血瘀的脉证,即便是孕妇,也可在益气补肾固冲基础上酌情加用活血化瘀药。虽然临床上活血化瘀药多为妊娠禁忌药,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对此类患者运用补肾活血法,在寿胎丸基础上,酌情选用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各10 g)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田七末(冲服) 3 g ;若宫腔内积血较多时,可酌加丹参12~15 g、益母草15 g 等,往往较单纯地健脾补肾疗效更佳。对于肾虚又兼寒凝血瘀之胎动不安、滑胎患者,选用少腹逐瘀汤合寿胎丸安胎,有“险之不险”之妙。

(2)清热养血安胎法

张老认为,血热伤胎亦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机之一。血热可因体质因素所致,也可因过食燥热助阳之品或久服补肾健脾药物而产生热气。血热分为实热与虚热,治疗时当注意分清虚实。实热者表现为阴道下血鲜红,质稠,心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治宜清热凉血安胎,用保阴煎加黄连3~6 g、桑叶10~15 g等。其中黄芩、黄柏清热泻火,黄芩和白术更被朱丹溪奉为安胎圣药。虚热者表现为阴道下血色鲜红,伴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尖红苔薄黄等,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胎,用保阴煎去黄芩、黄柏,酌加二至丸、山茱萸、白芍药、桑叶等。热去而胎安。

6.治疗卵巢早衰经验

张老在治疗卵巢早衰中,注重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而系统地论治。一是守方。只要辨证准确,不要轻易改变主攻方向。有形之精血难以速生,何况卵巢已早衰,功能与形体已早衰,只有慢慢滋补,缓图取效。待肾肝脾功能渐复,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血海由满而溢之时,水到渠成,则经候自会复常。二是注意“盛”与“通”的关系,灵活变通。三要注重养血调肝,活血化瘀,条畅情志。因为此类患者多数有精神创伤史,又伴围绝经期症状,甚至有的患者阴道干涩,无法进行性生活而影响夫妻关系,心情多抑郁。张老常配合养血柔肝、活血调经之法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四是注重气血、先后天的调补。如有时用毓麟珠加减。五是用药组方严谨、轻巧、全面、协调。六是瘥后防复,常用中药维持量,配合中成药及饮食疗法等。

张老以益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大补元煎(出自《景岳全书》)、丹参散(出自《妇人良方》)化裁而创制的滋癸益经汤:方中菟丝子、杜仲补益肾气,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滋肾养肝,制首乌补益精血,党参、茯苓、白术健脾和中,当归、白芍养血调经,淫羊藿、巴戟天、锁阳等温肾助阳,柴胡、郁金、丹参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诸药共奏补肾健脾,疏肝活血,补气血精,滋养天癸,化生经水,调度月经之功,故命名为“滋癸益经汤”。全方虽均为纯和之品,确妙在补以通之,散以开之,若徒补则郁不开而生火,徒散则气益衰而耗精。临床上多有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