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三讲:温病的病因——凡事有果必有因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林长峰
第/三/讲
温病的病因——凡事有果必有因
朋友们好,上期讲到了温病它是一类热性外感病,不是单一病种,且排除了内伤疾病。所以温病的病因“温邪”也不是单一的,我们说的温邪是指在四时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温邪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邪气,而是包括了多种具有温热属性的病邪,是区别于寒邪而提出的总称。那么,温邪到底有哪些呢?其实生活中,我们知道“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自然界的现象,而中医正是通过取类比像的方法认识大自然与人体之间的规律,并把人体生病的各种症状组成的症候群也用这六种自然现象去归纳,所以就有了“风、寒、湿、燥、热”的五种病理现象。就像民间常提到的一些医学俗语:风遮眼,头风、湿气、体寒、肺燥、心火、骨火等等。刚说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形态,在自然界中称为六气,伤了人就称之为“六淫”。而这“六淫”是有各自的特点的。如风多动象,湿多缠绵之性等。温邪中的不同病邪也是借助这种方法去命名的,所以才有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暑湿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疠气等不同的名称。如果掌握了各种温邪的特征,那么就可以通过在临床上患者表现出来的证候去推导属于哪个病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凡事有果必有因”。现将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列举如下:
一、风热病邪
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春季阳气萌动,春阳升发,温暖多风,易产生风热病邪;也可因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温,形成风热病邪。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之为风温。
风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风热病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点,故风热病邪致病多从口鼻而入侵犯上焦肺卫。初起症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
2、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风邪具有善行数变,来去不定的特点,故起病快,病情发展快,但消退也快。又每易出现“逆传心包”的危证。
3、易化燥伤阴 风热病邪易出现化燥伤阴的变化。常见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咽干,口渴,舌红少苔等表现。

二、暑热病邪
暑热病邪是指产生于夏季,由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具有暑热性质的致病因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之为暑温。
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起病快,传变讯速,往往直入阳明气分之里证,而无卫分之表证的过程。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暑热易劫灼阴津,易致汗泄,消耗元气的情况。症见壮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
3、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 暑热属火,与心气相通,故暑热可直中心包,闭塞机窍,出现神昏谵语甚至昏愦不语;火盛可以动风,症见身热,神迷,抽搐等。

三、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是指形成于夏季气候炎热且雨湿较多时节的致病因素。既有暑邪的火热特点,又有湿邪重着粘滞的致病特点。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暑湿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暑湿既可郁阻皮毛,又可闭阻肺气,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部不爽,或见咳嗽,肢体酸重,胸脘痞闷,舌红苔薄白腻,脉浮滑数等表现。又可因贪凉饮冷,而使暑湿与寒邪相兼为患。
2、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因受暑热酷烈之性的影响,湿热容易蒸迫,弥漫三焦,病位较广泛,包括头、肺、胃肠、肝胆等部位同时受病,症见身热尿赤,汗出口渴,咳痰带血,眩晕耳聋,头昏或神迷,胸闷脘痞,大便稀溏,舌红赤,苔黄滑,脉滑数等表现。
3、耗损元气,伤津阻气 暑湿乃暑、湿两邪致病,故暑湿邪气同时具备暑热邪气升散而易耗气伤津和湿邪阻滞气机的双重特性,故临床可见明显的倦怠乏力,气短心悸,肢困头重等元气受损的表现,及口渴唇干,或胸闷纳呆,口苦而黏,但不欲饮,大便不行,苔白黄厚腻,脉濡数等湿阻气机的症状。
四、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是指形成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湿和热两重属性的致病因素。湿热病邪虽以长夏为多,但四季均可出现,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湿温。湿热病邪较之暑湿病邪,其热性不太强,以此为辨。
湿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以脾胃病变为主,常见脘痞,腹胀,恶心,便溏等症。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为重浊阴邪,易导致人体气机的不通畅。症见身热不扬,恶寒,头身重着,神情呆顿,胸闷,脘痞腹胀等。甚或头目昏重,鼻塞耳聋,神情呆滞等。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由于湿邪重浊粘腻,湿热致病病程长,传变慢、缠绵难愈,瘥后易于复发。

五、燥热病邪
燥热病邪是指形成于秋天干燥季节,具有燥热性质的致病因素。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称之为秋燥。
燥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病变以肺为主 秋季天气干燥,容易伤肺,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干鼻燥,咳嗽少痰等。
2、易致津液干燥 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症见口渴,口鼻及唇咽、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燥热严重者可伤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 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上干清窍,出现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

六、温热病邪
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因其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的性质,温热性质显著,故称之为温热病邪。因其致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故古人将其视为伏气。
温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内蕴里热或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初病即见里热炽盛证候,如高热、烦渴、溺黄赤、或斑疹隐隐、神昏等。
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郁热内炽,易伤血络,迫血妄行,或阻闭心窍,引动肝风。症见斑疹显露,神昏,痉厥等症状。
3、易耗伤阴液 内蕴邪热久羁,易劫夺阴津,病程后期多耗伤肝肾之阴,出现身热,颧赤,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等。
七、温毒病邪
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具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病邪。包括风热时毒、温热时毒等。
温毒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攻窜流走 温毒病邪可内攻脏腑,如温毒攻肺,可致肺气壅滞,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阻闭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痉厥并见。温毒窜扰肌腠、血络,则见斑疹密布。
2、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蕴结于脉络,导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多见于咽喉部位。

八、疠气
疠气又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疠气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1、致病力强 致病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2、传染性强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蔓延流行。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其感染途径,既有“天受”(空气传播),也有“传染”(接触感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不同的疠气对脏腑经络的侵袭,在病位上有特异性,即吴又可所谓“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综上所述,温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
第一,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第二,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第三,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第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如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第五,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首先侵犯手太阴肺经,暑热病邪侵犯足阳明胃经,湿热病邪多困足太阴脾经等。
※待续※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3. 第三讲:温病的病因
4. 第四讲:温病的发病
5. 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6. 第六讲:温病的治疗
7. 第七讲:温病的预防
8. 第八讲:温疫(一)——温热疫
9. 第九讲:温疫(二)——暑热疫
10.第十讲:温疫(三)——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