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教授、林长峰主治医师
第/八/讲
温病的治疗(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大家好,温病的治疗是上千年的经验沉淀,所以我们将分几期重点讲述。上期讲的是以祛邪为主的治法,接下来介绍一下温病的急救法和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一、急救法
在没有现代医学手段的古时候,中医急救在临床种一直发挥着重要角色,哪怕是现在,还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急救法主要有开窍息风法和固脱救逆法。
(一)开窍息风法
开窍息风法包括了开窍与息风两种治法。
开窍法是开通窍闭、苏醒神志的治法。具有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机窍所起的神志异常证候。具体应用分为清心开窍法和豁痰开窍法。
息风法是平肝息风,解除挛急的治法。具有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的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具体应用分为凉肝息风法和滋阴息风法。
由于在温病过程中神昏、痉厥经常并见,这是邪犯手足厥阴所致,因此将开窍法、息风法合并讨论。
1.清心开窍 用辛香透络、清心化痰之品清泄心包痰热,促使神志苏醒,适用于温病痰热内闭心包的证候。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2.豁痰开窍 用芳香辟秽、化痰清热之品宣通窍闭,适用于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清窍的证候。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数。代表方如菖蒲郁金汤或苏合香丸。
3.凉肝息风 用甘苦合酸寒之品凉肝解痉、透热养阴,适用于温病邪热内炽,肝风内动的证候。症见灼热躁扰,四肢拘急,甚则角弓反张,口噤神昏,舌红苔黄,脉弦数。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
4.滋阴息风 用咸寒合酸甘之品育阴潜阳,滋水涵木,适用于温病后期热入下焦,日久真阴亏损,肝木失涵,虚风内动的证候,症见低热,手足蠕动,甚则瘛疭,或心中憺憺大动,肢厥神疲,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代表方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注意:
使用开窍法必须首先辨别窍闭的性质,清心开窍法属凉开,非热入心包而病在营血分者不用;豁痰开窍属芳香开窍,适用于湿热酿痰,病在气分。开窍息风法是一种应急措施,须根据证情与他法配合运用。开窍息风法常与清营、凉血、息风、化瘀、益气固脱等治法同用,豁痰开窍法常与清热化湿法同用。若为气分热盛引起的神昏、动风则要配合清气或攻下之法。小儿患者病在卫气分阶段,热扰心神或热邪淫及肝经,出现神志异常或抽搐,要结合其他脉症,多以清热透泄为主,热势一退,抽搐自止,或根据病情需要酌用息风之品。痉厥也有实风、虚风之异,实风之治重在凉肝,虚风之治重在滋潜,虚实二证的治法不可混淆。
热入营分而未至神昏、痉厥者一般不宜早用本法。壮火尚盛,不得用滋阴息风法。用驱风药止痉,尤其是虫类药须防其劫液,用滋阴药须防其敛邪。使用开窍法后神苏即止,不可过用,因辛药易耗气。元气外脱,心神外越的脱证禁用开窍法。
现代研究提示,本法具有解热、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镇静、强心等作用。
(二)固脱救逆法
固脱救逆法是救治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证的治法。本法具有益气敛阴、回阳救逆的作用,属于八法中“补法”的范围。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分为以下两种:
1.益气敛阴 用甘温、甘酸补气敛阴之品益气生津,敛阴固脱。适用于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证候。症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舌光少苔,脉散大无力。代表方如生脉散。
2.回阳固脱 用甘温、辛热益气温阳之品固脱救逆。适用于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证。症见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舌淡苔润,脉微细欲绝。代表方如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
注意:
本法为急救之法,运用固脱法应注意用药要快速、及时、准确。生脉散、参附汤现已制成相应的注射剂,可供静脉滴注。给药次数、间隔时间及用药剂量等都必须适当掌握,并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另外,一旦阳回脱止,就要注意有无火热复炽、阴气欲竭的现象,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现代研究提示,本法具有一定的强心、抗休克等作用。
二、扶正法
我们常常说的营卫二气、气血阴阳、五脏六腑之气等等都是属于正气的范畴,扶正的目的在于补其不足,阴虚则补阴,阳虚则补阳。温邪最易伤阴,所以这里讲的扶正法主要是滋阴生津法。
滋阴生津法是滋阴养液,补充阴津损耗的治法。本法具有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的作用,属于八法中的补法。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温热邪气自始至终损伤人体的阴液,病到后期尤其突出,阴液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其预后密切相关,正如古人云:“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在温病初期就应该时刻顾护阴液,若后期阴液耗伤明显,便要以救阴为务。根据阴液耗伤的程度和脏腑病位的差异,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滋养肺胃 用甘寒清润之品滋养肺胃津液,又称甘寒生津法。适用于温病气分邪热渐退,而肺胃阴液未复,或肺胃阴伤之证。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 用甘咸寒生津养液之品润肠通便,又称“增水行舟”法。适用于温病气分热邪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的证候。症见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代表方如增液汤。
3.滋补真阴 用甘酸咸寒之品填补真阴,壮水制火,又称滋补肝肾法。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真阴耗损,邪少虚多的证候。症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口干咽燥,神疲欲寐,舌干绛少苔或干绛枯萎,齿燥,脉虚细或结代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
注意:
温热类温病自始至终伤津耗液,湿热类温病湿邪化燥后也具有伤阴的特点。阴伤而热邪仍盛者,当与他法同用,如滋阴解表法、滋阴攻下法、滋阴清热法、滋阴息风法、益气敛阴法等。滋阴生津法使用应注意温病伤阴兼有湿邪未化者,不可纯用本法,要滋阴而不碍湿,化湿而不伤阴。气热壮甚而阴伤不明显者,不可用本法。
现代研究提示,本法具有一定的直接补充多种营养素和电解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损伤修复,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抑制病原微生物,中和内毒素,促进胃肠蠕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
※待续※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自第六讲起略有调整,以此为准)
1. 第一讲:温病学概述(一)——温病学的前世今生
5. 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7. 第七讲:温病的治疗(二)
8. 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
9. 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
10.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11.第十一讲:温疫(一)——什么是温热疫
12.第十二讲:温疫(二)——什么是暑热疫
13.第十三讲:温疫(三)——什么是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