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2010

天冷“打边炉”小心“眼挑针”

来源: 广州中医药

羊城晚报   2010-1-25   B7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医师  黄仲委 

  天气说冷就冷。没想到,最近来看诊的,多了很多“眼挑针”的患者。或许有人会疑惑:莫非麦粒肿是传染性疾病?其实,非也。生“眼挑针”与广州话说的“热气”有关。凑巧的是,由于这几天天气冷,这几个患者都是“打边炉”(吃火锅)后发病。目前正值严冬季节,很多人喜欢“打边炉”,但我认为这不是好的饮食方式,只能适可而止,尤其是常患麦粒肿的人,最好是远离火锅。

  麦粒肿分内外两种

  “眼挑针”,是广州方言对常见眼睑病———睑腺炎的俗称。在医学上睑腺炎又名麦粒肿。其实麦粒肿不是流行性眼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所属的皮脂腺受感染,俗称“偷针眼”。初起2-3天,眼痒,眼睑水肿、充血,继则有胀痛和压痛,在近睑缘处可触到硬结。发生在外眼角者疼痛特别显著,外侧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3-5天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有黄色脓头,积脓一经穿破皮肤,向外排出,红肿迅速消退,疼痛亦随之减轻。

  内麦粒肿为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眼睑红肿一般不很明显。腺体化脓后在充血的结膜面可隐见黄色的脓头,脓液若突破睑板和结膜的屏障,就流入结膜囊,也有的从睑板腺开口处排出,个别的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后,红肿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剧烈,炎症扩散,会侵犯整个睑板而形成眼睑脓肿。

  中医认为麦粒肿的发作是由于脾胃薀热加上外感风热所致。上面所说的几个患者其实也不是“打边炉”直接引起患麦粒肿,而主要是由于“打边炉”的汤底材料多辛辣温热,围炉温度高,吃肉往往又多,多吃容易“上火”的关系。

  麦粒肿不能用手挤

  生“眼挑针”,患者在家可以尝试做一些处理,实在控制不了的话需及时到医院切开排脓。

  1、麦粒肿初期或脓肿未形成时,可作局部热毛巾湿热敷,热敷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促进炎症吸收、消肿止痛、缩短病程很有帮助。热敷前用抗菌素眼膏涂于眼睑皮肤上,效果更好。但温度不宜过高,以手背可以忍受的温度为宜(一般40℃左右),以免烫伤。每日敷3次,每次15-20分钟。但是到成脓期就千万不要热敷。

  2、局部可滴用抗菌素眼水,如氯霉素眼水、利福平眼水、氧氟沙星类眼水等,每日4次,每次1-2滴。结合涂氧氟沙星类眼膏或其他抗菌素眼膏等。每日2~3次。有些患者图方便自己选用些保健类眼药水效果往往不好,搞不好还会延误病情。重症或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应及早全身应用抗生素。

  3、中药可用野菊花15克、夏枯草10克、连翘10克、薏苡仁15克、白芷10克煎药分两次服,连服3天。亦可配合服用牛黄解毒丸、众生丸等清热解毒药。

  4、针刺耳尖放血这一中医特色疗法也不错,对未成脓的麦粒肿都有效。方法十分简便,取一枚医用针头或缝衣针,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患者耳尖皮肤(左眼患病刺右耳尖,右眼患病刺左耳尖),对准其耳尖迅速刺入1-2毫米,随即拔出针尖,用手指挤压耳尖软组织放出1滴血,用棉球拭去。第二天,麦粒肿即明显缩小乃至消散。

  5、麦粒肿发展到有脓肿形成,出现波动感时,宜及时到医院切开排脓。

  要提醒的是,有些人患了麦粒肿用手挤压,这很危险。因为眼睑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海绵窦相互沟通,眼睑的化脓性感染很容易通过这些静脉回流入海绵窦。临床工作中我就见过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因为用手挤压麦粒肿形成海绵窦血栓而须紧急抢救,尽管这是几十年前的病例,但是仍让我至今难忘。

  讲卫生防麦粒肿

  由于麦粒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所以,要预防首先要注意眼部卫生,不可用脏手揉眼,用不干净的手、毛巾、手帕等擦眼,细菌侵入眼睑腺内,可直接引起麦粒肿。尤其是小儿免疫机能差,对感染的抵抗力不强,加上本性好动,若同时伴有卫生习惯不良,脏手揉眼等,尤易致细菌侵入腺体而发病。

  对经常长麦粒肿的病人,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眼疲劳,增强体质,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避免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吃甜食也很重要。中医认为常吃甜食容易导致脾胃滞湿。西医认为甜食中的糖分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如果肌体中糖分摄入过多,维生素B1就会相对不足,而维生素B1是眼睛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所以不仅是糖尿病要控制甜食,护眼也要少吃甜食。 

  如果经常发生或出现多发性麦粒肿,查明病因,如果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有近视、远视、散光者没有及时配镜矫正,或用眼过度并眼睛疲劳时都容易发病。糖尿病、胃肠道患者易引起麦粒肿。此外,年轻女性月经不调者也容易发病。因此如果经常患麦粒肿者,应到医院找医生全面检查身体。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