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2021

老人报:盲目祛湿 分分钟加重湿气​

来源: 广州中医药

盲目祛湿   分分钟加重湿气 

2020-8-10老人报11版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刘凤斌

记者  陈晓琨   通讯员  锁卓琪

    说到祛湿,大家通常会联想到薏米、土茯苓、鸡骨草等中药。然而,这几种看似平常的药材,并不是人人都适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凤斌表示,老人在祛湿之前,应先辨别清楚自身体质,否则可能越祛越湿。

    在岭南地区当中,以下三种体质的人群最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分别是虚寒体质、内热体质及虚实交加体质。

    虚寒体质 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岭南地区的老人普遍有脾胃虚寒的问题。脾胃虚寒的人容易犯因,常表现为舌苔白、舌质淡、胃口不好、容易困倦、怕冷。

    刘凤斌认为,虚寒休质者适合采用偏温的药材进行祛湿,例如在煲汤的时候适量加姜片、陈皮、砂仁、佛手等,或者炒菜时适量加入姜片、花椒等,有理气化湿的功效。但鸡骨草、土茯苓等对他们来说,则偏于寒凉,不适合用于日常祛湿。

    内热体质 此类人群的典型表现是口臭、口苦、舌红、舌苔黄腻,容易烦躁、排便不畅、大便黏滞。因岭南地区喜欢吃煎炸、烧烤、油腻食物的人不少,容易形成内热。

    刘凤斌表示,内热较轻者可用土茯苓、薏米等药性偏凉的中药入膳;内热严重者,可用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偏寒性的中药入膳。

    虚实交加体质 此类人群的典型表现是舌质淡、舌苔腻而不黄、舌淡、胃口欠佳,可以采用组合形式的药材,如陈皮或苏叶加绵茵陈、藿香加土茯苓等,避免药膳过于寒凉或温热。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