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在我院挂牌
2015年8月6-7日,立秋将至,暑去凉来,是收获与丰收的标志;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在我院挂牌,同时华南首届《麻醉中医理论与临床新技术培训班》在我院顺利举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帆教授,全国著名髋关节疾病专家、副院长何伟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马武华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各家医院的主任和医生参加了授牌仪式。 我院也因此成为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广州、南京、济南和天津),到现在为此,我院麻醉科也成为中国少有的横跨中医、西医三大国家级培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
1000多年前“麻沸散”开创了中医麻醉药的先例,华佗更是首创全身麻醉下施行外科手术,而1846年MORTON成功施行乙醚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最古老的中医麻醉与现代精准麻醉之间的结合令人期待。应以“集众智者成中西医麻醉+”的理念,与现代大数据,基因工程,分子免疫等结合,推进中西医麻醉学科的突破与发展。
虽然麻醉医生绝大多数毕业于西医各院校,近十年以来,在医院各位领导的引领和支持下,麻醉科一直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科研和教学,国家培训基地的挂牌,就是对大家长期坚持中医指导医教研的认可。
临床上,应用中药和针刺于术中应激的调控,复合全麻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研上,分别研究了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和机理,针刺介导Notch信号调节气道高反应大鼠FOXP3/ROrt失衡的表达机制,针刺辅助全麻在腹腔镜术中效果评价、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等;川芎嗪对自体血回收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自体血回收率及机体凝血,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海马神经元保护机制研究,参附联合白细胞介素-10基因转染抑制机械通气肺损伤,对老年全麻患者苏醒的影响,基于中医体质学的术后恶心呕吐的分层风险研究等,获得十几项省部厅局级课题资助,并应邀参加了由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教授主持的国家973项目针刺对术后并发症防治的多中心研究。
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我们创新性的用黄帝内经指导困难气道的处理,我院原创的专题《从黄帝内经到困难气道处理思路》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和各个大学进行演讲,我科应用君臣佐使的理论指导麻醉镇静药、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的使用,避免用药主次不分的情况,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
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我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黎玉辉副教授是全国青年委员。马武华教授,黎玉辉副教授,郑俊奕副教授,王勇博士,钟鸣医生在全国各级会议和学习班上讲述中医和麻醉的相关专题,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力。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麻醉中医理论与临床新技术培训班》,为各地西医和中医医院麻醉科培训中西医结合麻醉方面的人才,探讨中西医结合麻醉的研究方向,中药和针刺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推进麻醉中医药研究向临床转化,造福更多患者。
感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分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瞻远瞩,感谢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支持,感谢麻醉科全体医护人员长期不懈的、默默的、共同的努力。
麻醉科罗雀华供稿
201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