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抗非英雄”走了
“最老抗非英雄”走了
广州日报记者 翁淑贤 练情情
导读
他是广东岭南温病的创始人,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看过病;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非典期间他仍以89岁高龄战斗在第一线,成为出入隔离病区的“最老抗非英雄”。作为一名老师,他为人师表,默默耕耘;作为一名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一生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救人无数,桃李满天下。“施恩莫图报,但受人恩惠定当涌泉相报”是他一生信守的名言。
广东省惠州市人,1914年9月出生于当地中医世家,1938年7月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返惠州开诊,悬壶乡里,济世救民。1954年至1956年间,先后被选为惠州镇及惠阳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惠州镇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同时参加惠州镇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副所长。1957年初于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后留任教师;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后安排在内儿科、温病教研室任教。1978年评为副教授,历任温病教研室主任。1985年评为教授,1986年认定为
第一部分
“最老抗非英雄”走了
2007年12月31日晚8:20,广州中医药大学仅存的4位
“他走得很平静。”他1996年开始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吴智兵副主任医生回忆道:
刘老是广东岭南温病的创始人,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看过病,他是首批中医硕士、博士导师之一,1995年,国家亟待抢救的100位师带徒名老中医。这两天,刘老过世的消息一传开,广州中医药大学和第一附属医院的教职员工都扼腕叹惜,校长徐志伟不无动容地说:“作为一名老师,他为人师表,默默耕耘;作为一名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中医药事业,不愧是我校名老中医的典范!”
温病泰斗曾是“最老抗非英雄”
在2003年 “非典” 肆虐,刘老仍以89岁高龄战斗在第一线。其时,他的学生和弟子已让他息诊5年,但当听到医学界对SARS的治疗并不理想时,刘老心急如焚。作为传统医学的捍卫者,刘老主张中医应发挥其最大作用。他的弟子们仍念念不忘2003年2月中旬,广州市卫生局发来了函,请刘老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会诊,当时他的弟子们都怕他年事太高,易感染,但他二话不说,起身就走。他带着弟子毫不犹豫地出下隔离病区会诊,为非典患者望闻问切,把脉观病,经他会诊过的10多位非典病人后来全部痊愈,他成了当时进入广东救治非典年龄最大的一位医务人员,后获抗非典的广东省三等功及广州市先进个人。
三指回春施恩不图报
作为全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即使有教学任务在身,刘老也抽出空余时间参加临床,把临床作为教学科研的基础。他的弟子回忆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人员编制较少,加上文革的动乱,医院门诊医生吃紧,此时医院领导总是想到刘老,他从不计较份内份外,寒假暑假,服从领导调遣,或门诊或病房,或下乡带教,其实那时他已白发苍苍,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记得1966年冬至67年春季,广州流脑流行,附院专门成立流脑病区,刘老和我们中青年医生,组成治疗小组,每天查房2—3次,有抢救时还要坚守到深夜,他从没有请过假。治疗400余例,仅死亡2例,是中西医通力合作的硕果,其中有刘老的一份辛劳,他参与拟定的流脑一号到四号方,已编进教材,成为教研室宝贵财富,在全国同行中有很大的影响。
刘老治学行医之谨慎态度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学生还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位患红斑狼疮的女孩求诊于刘老,这位研究几十年温病的中医泰斗,却没有自己开出方子,他谨慎地带着小患者找到自己的亲传弟子,在狼疮研治方面颇有建树的钟嘉熙,托咐他诊治此病。这种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令病患及弟子都非常感动。
一直以来,刘老救人无数,但他恪守“施恩不图报”的座右铭。有位朝鲜族的旅日商人,因患糖尿病,经多方医治无效,后经刘仕昌精心治疗痊愈。这位商人多次拜访刘老,以钱物表示感激之情,刘老治好病本身就是对医生最好的回报,坚持不取分文。一位从江西来的长期发热的患者求治于刘老,住在广州市内旅馆,刘老便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出诊,甚至废寝忘食,却不取分文报酬。如此事例举不胜举。
治温病轻清灵巧见良效
据他的学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
用药轻清,这是刘老治疗温病的一大特点。轻药亦能治大病,如果不是基本功过硬,经验丰富、自信心强者是很难做到的。刘老常常教诲:善医者,在于用药恰到好处。辨证不准,心中无数者用药势必杂乱无章;辨证准确则能对证下药,往往事半功倍。曾有一名体弱多病的两岁小孩因肺炎发热体温未及39℃即出现惊厥、抽搐,在服用了西医抗菌、镇静及中药紫雪丹等药后仍不见效,刘老会诊后,以连翘、菊花、钩藤、僵蚕、蝉蜕、甘草等年似普普通通的十味药,3剂下去,便轻描淡写地为孩子退了热,止了抽搐。在此方上加减调治2周,孩子便全愈了。
据
住院期间还给病友把脉
2005年12月,刘老因骨颈骨折,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身体虚弱,长期住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四科病区A31房,度过他人生中最后的两年。昨日,刘老带的最
讲到刘老最后的岁月,吴智兵回忆起,在去年初,刘老成日躺在病榻上时,还给一个隔壁病房的病人看了病!这个病人是刘老的老病号,听说刘老住在隔壁,非要去找他看病,顺便也感谢他。
淡泊名利,克己奉公
出生惠州,刘老一直是惠州人民的骄傲。他出生在惠州的中医世家,早年悬壶乡里,济世救民,被家乡政府和人民树为“东江之子”。每一年,逢年过节,惠州市领导都会上来探望刘老,但他一直低调。十来年前,他在惠州的祖屋因修路要拆,已80出头的老人在儿子的陪伴匆匆跑向长途车站,不愿惊动学校,更不想找到当地政府。后来被大学后勤务的处长发现才派车送他。别人拆迁补偿向政府闹着要加价,老人却二话没说地签了字爽快对政府表示支持。
他有8个子女,但每个都很平凡。有的下乡回了城在学校的工厂做事。有人说,凭刘老的威望和他的人脉,给自己的孩子找个好工作一点都不难,但这一家子就是这么平平淡淡,淡泊名利。前些年大学里分房子,遇到这种事,不少人争都来不及。学校也给他发了表,按他的资历,本来要一套更好更新更大的房子也是情理中事。岂知表发到刘老手里,他却淡淡地说:“不用了,我都够住了。”
刘老不愿麻烦别人。与他共事的人,都知道他的钱包、眼镜盒里藏有许多小纸片,堪称小文件袋。比如说,填表要相片,他随时可拿出来,有急事要找他的学生,卡片里经常记有电话号码,身份证复印件他总备有1-2张,他每天随身携带,从不愿意因自己遗忘而拖公事的后腿。刘老因语言关系,普通话说得不大好,虽然全国不少单位邀请他去讲课、参加答辨、出席会议,但都谢绝了。每谈及此,我们均为刘老婉惜,他却坦然地说:“你代我看看也是一样”。一直到80好几岁,他每天仍循着宿舍—教研室—医院路线走,一条路走了几十年,走过花甲,走过古稀,,春秋寒暑,风雨无改,一辈子无怨无悔。
在诊病时,不论病者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只察病情,不问亲疏。由于他德高望重,每出专家门诊,求诊者众多,推迟下班已成家常便饭,但仍常有病人因挂不到号而要求加诊,刘老每每有求必应,来者不拒。他为省市及至中央首长等官员诊病亦不在少数,但记得起来的官员却几乎没有。反之,也许附院旁边一个三元里农民的特殊病例倒是记清清楚楚。对于生活穷困者,刘老甚至掏钱给人抓药。
第二部分(弟子和病人回忆)
弟子:
他从不计较名誉得失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淡泊名利,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做起来十分不易,1973年广东省评选名老中医,以刘老的资历和学术水平,毋容置疑,完全有可能评上的。但当时他在肇庆带教,学院一时疏忽漏报了。刘老知道事情原委后,从未与同事谈起。直到1993年广东省第二次评名中医时,领导才发现遗漏了刘老的名字,都佩服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名誉得失的精神。
刘老一生治好的病人无数,他觉得这是医生该做的事,不值得宣染,更不会与病人拉关系,为自己谋私利。刘老对待奖金、稿费、酬金从不计较有些劳务费,他决不多要,并要青年人多拿些。他培养研究生很多,他们的文章许多都是在刘老指导下完成的,但文章要发表时,总把自己的名字从作者处圈掉。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诊所仰望刘老的名声和技术,高价要他去坐诊,他总是婉言拒绝,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岗位上。
刘老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主要是为了解国内外大事,有许多消息都是他告诉同事的。对学校、医院的重要决策,他不但认真看文件,还常和同事交换意见。因此,他在政治上能保持清楚的头脑。正因如此,几十年来经历多次运动,刘老都顺利走过来,这和他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关系。
病人:
是他“最后一搏” 救活了我
(广东工业大学黄燊华,刘老医治过的病人)
我是在1992年一次生命垂危中认识刘老的。那一年我患上了血小板减少症,住入某大医院治疗。但是,治疗了两个多月,血小板反而不断下降,全身大量出血,免疫功能下降到只有正常值的三十五分之一。全身浮肿,夜不能眠,小便失禁,大便呈黑色硬粒状,每天要靠太太用手挖才能排出。医院先后给我输了7000多C.C.的血和使用了最贵重的西药,但病情却每况愈下。每天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医院的领导
刘老红颜白发,满脸慈祥。望闻问切之后,仔细为我处方。没想到服用中药后的当天晚上,我就甜睡了一大觉,翌日,感到气促现象少了,胃口好些了。服药两天后,已能自己排便了,六天后,六天后大便中的潜血完全转为阴性。为了能早日康复,我们要求转到刘老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继续治疗。由于我住的是省内的大医院,负责治疗我的医师又是该科的权威,把我这样一个危重病人从该院转接来中医附属一院,这种责任不是一般人所愿意承担的,但刘老力排众议,继续用中药为我“最后一搏”,三个月后我终于治愈出院。
第三部分
刘老的养生之道
1、叩牙 “他还有个很好的养生习惯——叩牙,即使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了,刘老仍会坚持每天叩牙,以此促进唾液分泌,补充肾气。”刘老带的最
2、喝茶 刘老一生嗜茶,他认为喝茶可以开胃消滞,也可清火气,减肥,清新明目。他最常喝的是铁观音,并且很讲究,一定要是春天的细茶。他总结说,绿茶如乌龙、水仙、铁观音等可以抗癌和助消化,并增强记忆力和提神。不过,如果属偏寒体质的人就尽量不要喝绿茶,可以喝红茶代替。
3、喝红酒 进入老年阶段后,刘老给自己的养生又加上一项内容:每天1小杯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和适当调节身体机能。
4、起早散步 前些年,早上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拄着拐杖散步的老人,他就是刘老。“他坚持早期,每天散步。走得很慢,见到人主动避让。”他的弟子
5、练字 刘老家里挂满了字迹清秀的条幅,他在家时时常练习毛笔字,并曾笑称这是他“从一入行就学会的本领”,可以用心安神,修心养性。
6、关心时事 刘老的大弟子彭胜权说,刘老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主要是为了了解国内外大事,有很多消息都是他告诉同事的。这是保持头脑清楚的好办法,使自己与时代脉搏同时跳动,保持心态年轻。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经历多次运动,刘老都顺利走过来。
7、随遇而安 刘老自己曾经说过,随遇而安就是他的养生秘诀。他说:“小时候,也是名中医的父亲就教育他,自己学问粗浅,读书不多,家里又没人做官,说话声音不大,气力不大,手脚不长,不如修身养性,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