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十三讲:温疫——什么是湿热疫?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教授、林长峰主治医师


/十三/
温疫——什么是湿热疫? 
    朋友们好,前面讲的温热疫和暑热疫都属于温热类温病,下面介绍一种湿热类的温疫,即湿热疫。
    湿热疫是由湿热疠气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以夏季和热带多雨水地区多见。
    明末医家吴又可,亲身经历了崇祯辛巳年间疫病的流行,将临床治疗体会写成《温疫论》一书,是第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主要阐述了湿热秽浊之疠气所引起的疫病在病因、病机、传变上的特点,并创立疏利透达法祛除疫邪,为温疫学说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吴氏认为湿热疫“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可见,湿热疫疠之邪来势凶猛,从口鼻而入,初起病机既非在表,亦非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之膜原。吴氏指出:“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进一步描述了湿热疫初起表现和治疗方法。在吴又可《温疫论》影响下,继之而起研究温疫者层出不穷。如清代戴天章的《广瘟疫论》,即是在《温疫论》基础上,对温疫的辨证施治广为发挥,特别在辨气、辨色、辨舌、辨脉、辨神、辨温病兼夹证等方面尤有心得,并立汗、下、清、和、补五法施治。刘奎撰《松峰说疫》,沿袭吴又可温疫学说,新组“除湿达原饮”,明确以湿热相称,为温疫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外,陆九芝、何廉臣等亦有所发挥,进一步丰富了本病辨证论治的内容。
    据其传染流行特点、发病方式和临床表现,霍乱、急性肝炎、流感等,凡具有湿热疫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又如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流行,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湿热疫颇为相似,故亦可参考。


 
    1、湿热疫的病因病机
    湿热疫的外因是具有湿热性质的湿热疠气。这类疠气是引起湿热疫发病的主要原因。湿热疫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外感六淫致病之概念,与时气、伏气等诸学说也不尽相同,而属疫气致病的范畴。疫气的产生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卫生条件、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温疫论》曰:“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此类疠气引起发病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密切相关。如正气相对充足,感邪较轻,不一定发病,即使发病也较为轻浅;如元气亏乏,感邪又重,则为病深重。如《医学原理》所说“夫瘟疫之病,乃天地不时之疫气,……若体气壮盛之人感之浅者,轻而易疗,若元气虚败,感之深者,重而难愈”。因此,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又是湿热疫发病的内因。另外,发病轻重与疠气致病力强弱有关,若致病力强者,无论体质强弱,一经感染即可发病,即《温疫论》所谓“无论老幼强弱,触之者即病”。


    湿热疠气多从口鼻而入,侵入人体之初,病邪既非在表,亦非在里,而是遏伏表里分界之膜原,影响气机之出入。疫邪溃离膜原,因疫邪所伤轻重、体质强弱不同而病理演变有别。吴有性虽有九传之说,概而言之,不外出表、入里两端。所谓出表,系指轻浅之证,稍加治疗病邪即可外出,疾病向愈。而受邪深重,或元气不支者,病邪势必由膜原直走中道,内传入里,而犯及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溃离之邪内传脾胃,与积滞夹杂,无路而出,愈蒸愈闭,则胶闭大肠;损伤脾胃,波及大肠、小肠,导致清浊相干,升降失常而吐泻交作;疠气夹秽浊或夹冷气过重,郁闭中焦,气机窒塞而上下不通,病势深重。疠气化燥,可内传阳明,或邪结肠腑。阴津耗竭则有亡阴之变,津液耗竭严重者,筋脉失于濡养,可引起肢体拘急,均为险恶之证;病情不能控制,进而阴损及阳,阴竭阳脱,又有性命之虞。病久深入厥阴,主客浑受,络脉凝滞,正衰邪恋而为痼疾。诊治恰当,客邪早逐,未行化燥而转入恢复期,则与一般湿热类温病转归相近。如果化燥深入营血,却与暑热疫营血证病机相似。
    总之: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大多凶险,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疫气始伤,遏伏膜原,虽然传变无常,总以流连气分为多。
    2、湿热疫的辨证治疗原则
    湿热疫辨证,一是辨邪气所在部位,若邪在半表半里,当有寒热往来之证;若湿热疫邪困阻脾胃,当有脘痞腹胀,甚者发黄、吐泻;若湿热疫邪闭塞心窍,可神志昏迷;邪结肠腑,可出现腹部胀痛,大便稀溏不爽;邪入营血,可化燥动血;二是辨湿热疫邪的性质,即湿热的偏重程度。若湿重于热,多见于初起半表半里,舌苔白厚腻;若热重于湿,可见舌红苔黄腻。
    湿热疫的治疗原则:初起疠气遏伏膜原,治宜疏利透达。溃离膜原,传变入里,依其病候,随证变法,总宜视其前后可解之处,逐邪为主,兼顾气阴。胶闭大肠者,直行导滞通腑逐邪之法,轻法频下。清浊相干,治宜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疫秽郁闭中焦,急以辟秽解毒,利气宣中。疫困脾土,当运脾逐邪;邪入心窍,开窍为先,以复苏心神为急务。阳明热盛,则清热生津;邪结肠腑,宜攻下逐邪。耗气亡阴,急急益气养阴,生津救逆;阴竭阳脱,速予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化燥深入营血者,考其在气在血之不同,气分为主兼入营血者,治气分湿热为主,兼治营血;营血证为主,参照暑热疫证治。转入恢复期可参考湿热类温病调治。
    注意:湿热疫初起邪伏膜原,入里传变无常,不单犯及脾胃、大小肠、三焦等脏腑,还可以出现肺、肝胆等脏腑病变,正如《伤寒绪论》指出“湿温之证,即藏疫疠在内”,“瘟疫证类多端,岂可一律而论”。临证时,应与湿热类温病证治,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自第六讲起略有调整,以此为准)
1. 第一讲:温病学概述(一)——温病学的前世今生
2.第二讲:温病学概述(二)——有个性的温病 
3.第三讲:温病的病因 
4.第四讲:温病的发病 
5.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6.第六讲:温病的治疗(一) 
7. 第七讲:温病的治疗(二)
8. 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
9. 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
10.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11.第十一讲:温疫(一)——什么是温热疫
12.第十二讲:温疫(二)——什么是暑热疫
13.第十三讲:温疫(三)——什么是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