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十二讲:温疫——什么是暑热疫?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教授、林长峰主治医师


/十二/
温疫——什么是暑热疫?

    大家好,上一期介绍了温热疫,本期来讲讲暑热疫,有人会注意到,温热疫和暑热疫均是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暑热疫是由暑热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清乾隆甲子五六月间,京都大暑,疫作,余师愚根据当时温疫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取得成功,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疫疹一得》。其中疫疹之病,即指感受暑热特点的疠气所引起的以肌表发有斑疹为特点的温疫病,与本节所论病证相当。余氏认为温疫乃感四时不正疠气为病,力主火毒致病说,故在治疗上,余氏强调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为主,拟清瘟败毒饮为主方,融清热、解毒、护阴为一法,为暑热疫的治疗开拓了新的境地,对此,王孟英誉之:“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王孟英、丁甘仁等亦有重要发挥,进一步完善了温疫学说。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发生于夏季的具有暑热疫特点者可参考本病辨治。


 
    一、暑热疫的病因病机
    本病因暑热疠气致病。疠气不同于一般外感六淫之邪,它是在气候反常或是出现自然灾害、战乱饥馑的情况下形成的,加上卫生不良、污秽不洁之物处理不善等,都使疠气容易形成并侵犯人体。不同的环境条件产生的疫疠病邪不同,如暑热偏盛则性偏燥热,而为暑热疫;如湿热秽浊者为湿热疫。人体正气的虚实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吴又可说:“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说明人体正气亏虚,不足以抵御病邪,则容易患温疫病,此为温疫致病的内因。
    本病比湿热疫发病更为急骤,传变更为迅速。由于疫邪性质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温疫初起证候亦不同。暑热疫为感受暑热疠气所致,初起多为卫气同病,出现寒热,少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疼等;入里可闭结胃肠或熏蒸阳明,甚则见热毒充斥表里上下之证,见壮热头痛,两目昏瞀,狂躁谵语,骨节烦疼,甚则痉厥、吐衄发斑,舌绛苔焦;热毒深伏,可出现昏愦不语等。若邪来凶猛,病变迅速,则无明显阶段过程,而诸候并见,病甚危笃。
    总之: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虽有卫气营血阶段可分,但往往邪气迅速充斥上下内外,气血热毒炽盛明显。


 
    二、暑热疫的辨证治疗原则
    暑热疫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辨证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初起即可见表里同病而见热毒充斥内外的表现,如壮热、恶寒、头痛如劈、肌肉骨节烦疼、甚则发展为昏谵、吐衄、项强、抽搐等热入营血、闭窍动风之象。热毒亦可蔓延脏腑,耗损津气,甚或正气溃败,不治而亡。如经抢救,可好转而愈,或后期可因正衰邪恋而留下低热、痴呆、瘫痪等后遗症。
    暑热疫的治疗当依据病邪性质和证候表现确定治法和方药,其总的原则是选用针对暑燥疠气的有效药物,迅速祛除疠气,扭转病情。由于本病起病即以阳明胃热为主,疠气很快充斥表里内外。在治疗过程中,亦以清解阳明胃热、解除疫毒为主。并随时注意病情转化,暑热疫热毒充斥表里,则以大剂清热解毒以救阴;热毒亢盛而阴津将绝,当大剂苦寒解毒清热护阴;其他如腑实、昏谵、痉厥等治疗与其他温病基本相同。暑热疫后期,邪去正伤,以临床所见为据,当以清除余邪,恢复阴液为治。
※待续※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自第六讲起略有调整,以此为准)
1. 第一讲:温病学概述(一)——温病学的前世今生
2.第二讲:温病学概述(二)——有个性的温病 
3.第三讲:温病的病因 
4.第四讲:温病的发病 
5.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6.第六讲:温病的治疗(一) 
7. 第七讲:温病的治疗(二)
8. 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
9. 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
10.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11.第十一讲:温疫(一)——什么是温热疫
12.第十二讲:温疫(二)——什么是暑热疫
13.第十三讲:温疫(三)——什么是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