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教授、林长峰主治医师
第/十/讲
温病的预防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大多具有传染性,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甚至引起流行,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及时有效的预防,能有效地控制发病及流行,因此,温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记载了关于预防疾病的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充分表明了当时对于无病早防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古代医学家还观察到某些疾病可以传染并造成流行,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方法:“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主张保持人体正气的强盛以抵御病邪侵袭,同时设法避免接触病邪以染病。这些论述,至今仍为预防温病的指导原则。
针对传染病,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除害灭虫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主张:避邪隔患,药物预防,接种免疫等方法。
1、避邪隔患
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躲避外邪、隔离患者对温病预防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晋书·王彪之传》记载,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即不仅注意到对已有病人的隔离,而且还注意到对已与病人有接触但尚未发病者的隔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出:“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提出了消毒病人衣物的方法。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专司检查京城的天花患者,一旦发现,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温病的发生是主要预防手段之一。早在《素问·刺法论》中就用小金丹预防疫病。在晋代《肘后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中都列有辟温方,如后者载有雄黄丸、太乙流金散、杀鬼烧药、虎头杀鬼丸、金牙散等,都是采用药物来预防温病的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用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来预防温病。历代常用预防温病的药物有雄黄、朱砂、菖蒲、白芷、芜荑、踯躅花等,用药的方法大致有制成丸剂、散剂、药酒等内服,或作薰药,或作随身佩带等。

3、接种免疫
接种免疫是预防传染的最有效的措施。古代医家很早就发现某些传染病在发病之后,一般不会再患该病。明·万全《痘疹世医心得》中说:“至于疹子则与痘疹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耳。”亦即现在所说的“人工免疫”法。“免疫”之说在我国18世纪医学文献中即已出现,而《肘后备急方》中提出的:“疗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以及《诸病源候论》中所说的射工病预防可“得其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等,均是人工免疫法的尝试。而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有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这是医学科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医宗金鉴》记载的已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种痘术的发明,不仅对当时保护人民健康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为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以至在全球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预防温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点: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充足,体质壮实,温邪就不易侵犯人体,即使发病其病情也较轻微,易于治愈康复。培固正气,强壮体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我国医学家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保健按摩及武术运动等,都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如年龄、职业、居住环境、爱好等,选择锻炼项目,提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2、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冬日不可受寒也不宜保暖过度,夏日不可过分劳作也不宜贪凉安逸、恣食生冷。这对于小儿尤为重要,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生病。
3、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人体内的阴精对抵御外来温邪的侵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方法除避免早婚、早育、房劳过度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强调了保护体内阴精对预防温病的重要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
第二点: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必须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并迅速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点: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在温病流行或可能流行的季节,目前较多采用的预防方法和使用的药物主要有:
1、熏蒸预防法 即用药物燃烧烟熏,或将药物煮沸蒸熏。此法一般适用于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温病的预防。如在风温病流行期间,可用食醋按每立方米2~10ml加等量清水,在居室内煮沸蒸熏1小时,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又如采用苍术、艾叶烟熏剂在室内燃烧烟熏,对预防腮腺炎、水痘、猩红热、流感等传染病有显著效果。

2、滴喷预防法 即用药物滴入鼻腔内,或用药粉吸入鼻腔内或喷入咽喉。此法多用于呼吸道传染性温病的预防。例如:在风温、春温、暑温流行期间,将食醋用冷开水稀释后滴鼻,有一定预防作用。或用白芷3g,冰片1.5g,防风3g,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任其缓慢吸收,也有预防作用。又如在缠喉风(白喉)流行时,用锡类散喷入咽喉部,有预防的效果。
3、中药预防法 即用一味或多味中药煎服以预防温病。在临床实际中应主张辨证施防,否则适得其反。无病者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养,比如湿气重的人可用健脾祛湿方,如四君子汤;体寒的人,可用温中升阳方,如附子理中丸;阴虚的人,可用养阴方,如沙参麦冬汤或六味地黄丸;湿热体质者,可用清热祛湿方,如三仁汤;火盛者,可用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季气候特点加减,比如春季或冬春之交,流感很多,多属温病范畴,如风温病多,可酌情加入银花、连翘等;如春温病多,可加入银花、连翘、贯众、蒲公英、三桠苦等;如湿温多、可加入薏苡仁、杏仁、白蔻仁通利三焦湿气。
4、食物预防法 食疗有助于预防某些温病。如春天多风,易犯风温,可多食鲜桑叶瘦肉汤,菊花茶等;如湿气弥漫天气时,可多饮五指毛桃鸡汤,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生姜汤等,以预防湿温;如秋末冬初,气候干燥,多饮甘蔗汁、胡萝卜汤、无花果汤等,预防秋燥。大蒜适量,进餐时拌食用,或马齿苋加大蒜煎服,可预防痢疾。每日吃大蒜5g左右,可预防流脑等。

※待续※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自第六讲起略有调整,以此为准)
1. 第一讲:温病学概述(一)——温病学的前世今生
2.第二讲:温病学概述(二)——有个性的温病
3.第三讲:温病的病因
4.第四讲:温病的发病
5.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6.第六讲:温病的治疗(一)
7. 第七讲:温病的治疗(二)
8. 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
9. 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
10.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11.第十一讲:温疫(一)——什么是温热疫
12.第十二讲:温疫(二)——什么是暑热疫
13.第十三讲:温疫(三)——什么是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