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2020

【温病学小讲堂】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温病的主要治法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温病学小讲堂
文/温病教研室吴智兵教授、林长峰主治医师
 

/九/
温病的治疗(四)——温病的主要治法
 
朋友们好,上三期介绍了温病的治疗原则和主要内治法。本期有必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外治法。
外治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皮肤、诸窍、腧穴等给药方式来治疗温病某些证候的一种方法。具有退热消肿,止痛解毒,醒神开窍等作用。与内治法相比,外治法具有起效快捷,使用方便、安全的特点,尤其对于难以内服药物的昏迷患者或小儿发热患者更为适用。
常用的外治法有以下几种:
1、洗浴法
常用荆芥、薄荷或鲜芫荽等煎水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具有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高热,无汗,或疹出不畅、隐而不透。
2、灌肠法
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将药物煎成汤液,用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较难口服的患者,肠道疾患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也有较好效果。灌肠液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宜取左卧位,肛管插入20~30cm,将药液灌入,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如痢疾病证用白头翁煎汤灌肠。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用泻下通瘀合剂作高位保留灌肠等。
3、敷药法
用药物制成膏药、擦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具有退热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温病发热和局部热毒壅滞等病证。如常用大黄、山栀、生石膏、葱白等具有清热、解表、通达阳气的药物研细,用米醋或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或手足心处,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具有迅速降温的作用,适用于壮热、烦渴,甚至神识昏迷的证候;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作用的药物研细,和醋或黄酒调敷肿痛之处,具有消肿止痛退热的作用,适用于痄腮、颜面丹毒等的局部肿痛。如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者,可改用三黄二香散),用于温毒肿痛。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烂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疟疾病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阙穴,或用毛茛捣烂外敷内关等穴。

 
4、搐鼻法
把辛窜芳香气味的药物研细,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或中暑神昏。代表方如朱丹溪的通关散(细辛、皂角按6∶1调配),治疗高热头痛或神昏、呼吸不畅、鼻塞等症。又如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牛黄1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等症。

 
5、吹喉法
把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新作用的药物研细,吹于喉部少许,治疗烂喉痧咽喉红肿糜烂,具有解毒消肿,利咽清热的作用。代表方如锡类散。温病的外治法还有很多,如雾化吸入、熏蒸、吹耳、灸疗、冰敷、拭齿等,这些外治法多数与内服药合并运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使用外治法也要注意辨证论治,不可机械搬用。一些外治药物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药量、治疗时间和使用方法,了解禁忌症。如吹鼻和吹喉的药量不宜过多,以免进入气管;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癫痫病人不宜使用取嚏法。

 
除了以上几种治法外,我们还有刮痧,拔罐、针灸、刺络放血等方法,这些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温病初起时可在膀胱经刮痧,或者大椎穴针刺并拔罐,发热时耳尖放血,咽喉肿痛可用少商穴、商阳穴点刺放血,或者在辨证的情况下施以针灸等。

※待续※

温馨提示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小讲堂课程安排时间表:
(自第六讲起略有调整,以此为准)
1. 第一讲:温病学概述(一)——温病学的前世今生
2.第二讲:温病学概述(二)——有个性的温病 
3.第三讲:温病的病因 
4.第四讲:温病的发病 
5.第五讲:温病的分类 
6.第六讲:温病的治疗(一) 
7. 第七讲:温病的治疗(二)
8. 第八讲:温病的治疗(三)
9. 第九讲:温病的治疗(四)
10.第十讲:温病的预防
11.第十一讲:温疫(一)——什么是温热疫
12.第十二讲:温疫(二)——什么是暑热疫
13.第十三讲:温疫(三)——什么是湿热疫
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病学教研室讲授的《温病学》慕课第一期已发布上线,3月份将进行第二期线上课程学习。欢迎大家参加学习!
学习指引:
1. 手机/平板均可下载“中国大学MOOC”APP。
2. 使用手机号注册APP。
3. 登陆到中国大学MOOC后,在发现新课中,搜索“温病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4. 点击“报名参加”。OK!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