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020
林培政:科学总是在质疑中发展,中医药学也不例外
来源:
广州中医药

2月19日下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况,重点介绍中医药在全省疫情防控中的运用情况。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省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林培政、林琳、陈宁、谭行华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信息时报记者:请问林培政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击非典创造出“四个零”的奇迹,但也有人对中医药有一些争议和其他的看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林培政:科学总是在被质疑当中发展与进步的,中医药学也不例外。正如刚才徐局长的通报中讲到,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历经疫病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从中医角度来看,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到《瘟疫论》、《温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这些著作,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
我们引用《黄帝内经》里面的一句话“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16个字的描述,与当今新冠病毒的流行、特别是武汉的情况十分相像。“五疫之至”,五种疫病到来;“皆相染易”,互相传染发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小的,最小的到几个月,老到九十几岁的都有。
到东汉时期的《伤寒论》比《黄帝内经》更进一步地把这些疫病归作为风寒所引起,有六经辨证系统的方药治疗疫病,但是那时候是以寒为主。到明清时代,吴又可的《瘟疫论》,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些著作共同总结了前面的经验,才形成独树一帜的温病学派。《温热论》里面一开篇就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这里面概括了一个意思,大家对比一下现在的新冠肺炎,它说明了是温邪、温热性质的病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是病变的中心。有些人说温病产生了以后,就是对伤寒论的否定,其实没有这样的意思。“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所以开创了清热、解毒、透表、宣肺一系列治疗肺热的方法,这是一个质疑、发展的过程。
到2003年的非典,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的终身教授刘仕昌提出了“风温挟湿”的病理,如果去看教科书,没有“风温挟湿”这样一个说法,但是融贯内经、伤寒、温病的这些理论的话,有“风温挟湿”的诞生。这也是一个质疑、发展的过程。“风温挟湿”的理论提出来以后,指导非典的治疗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今天新冠肺炎,我看了几个方子,跟非典又有不同。原来非典初起的时候我们很少在清热、解毒、化湿的基础上用扶正的药物,这一次我看了“肺炎1号方”,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防流感的方药,还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所拟定的方子都加入了北芪或者五指毛桃或者人参这一类的药物,这跟以前比又有所进步。讲这个的意思,是历年来在质疑当中,发展了理论,发展了学术,这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集成前人智慧与经验的过程。所以我们对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有信心。
大家可能会问,中医药治疗从哪个角度上取得信心呢?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肺炎1号方”,一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清肺排毒汤方案,这里面都有临床数据表明,经过治疗,治愈好转的比例较大。这两个方子,“肺炎1号方”综合了温病学的清瘟败毒饮、达原饮、清暑益气汤这几个方,而清肺排毒汤综合了《伤寒论》里面的四个方子,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它们的临床成果说明了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总体观念指导下,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这些数据都有报道公布了。
中医药关注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患者不会告诉医生说“我得了新冠肺炎”,他只会告诉医生说“我发烧,我咳嗽,气喘、拉肚子”等等这些症状,中医药通过整体的辨证论治,可以清热宣肺、化湿、解毒、化瘀,来达到治疗发烧、咳嗽的目的。如果是胃口不好、大便不好,可以通过健脾化湿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概括为两点:中医药学跟其他学科一样,是在被质疑当中发展进步、传承创新的,它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一个理论,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不是凭空提出来的。通过对病人的治疗,一个是清肺排毒汤,一个是“肺炎1号方”,都充分经过实践证明它有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来的工作当中,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总结、进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