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2020
“不搞一刀切,而是细腻地拿捏火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丽珠教授解惑“中医抗疫”
来源:
广州中医药
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其中,中医药功不可没——从中央到各省也都陆续推出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全国推广的“清肺排毒汤”,以及广州推出的“透解清瘟颗粒”、上海推出的“麻杏清肺颗粒”等方药,也随着方案广为人知。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了质疑,全国和各省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到底可不可靠?中医药抗疫有没有循证医学支撑?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丽珠教授答疑解惑:“各地的中医药治疗方案虽有差异,但都殊途同归,疗效堪夸。”
中医药抗疫历史悠久
中医药治疗流行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
“早在东汉末年伤寒大流行时,就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简就册;金元时期大头天行,李东垣普济消毒饮勒石传世;明末瘟疫肆虐,吴又可《温疫论》落墨成书;新中国成立初期乙脑流行,国医蒲辅舟辨证论治,疗效惊世。”林丽珠告诉记者,在中医抗击流行病的经验里,辨证论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辨证论治又离不开“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即依据人的内外环境来制定治疗方法。
“在三因制宜的基础上,由于时令、地域,以及每个人的体质禀赋不同,感染邪气后的传变转归不一定相同,而这种传变转归并非没有定法。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有一般规律可循。”林丽珠介绍。
首先 是“一气致一病”规律。疠气在具有强致病性的同时,还具有特殊的趋向性。“比如这次新冠肺炎,便是以新型冠状病毒为病原疠气,以肺炎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故而在治疗时,要针对其特殊的致病路径和致病脏腑进行预防和用药。”林丽珠说。
二是 从化规律。中医理论认为,外邪具有其本身的固有性质,但在其入侵人体后,其性质可随感染者的体内环境而发生变化,如从寒化、从热化、从湿化。故而在治疗时,要根据病邪的性质与个人的体质,有针对性地处方用药。
三是 邪正消长规律。疾病初起,若是其人素来健康,则是邪气尚微,正气充足,人体有较强的抗邪外出的能力,故治疗时以驱邪为主,邪去正安。若是邪气乖戾又兼调护不当,邪气渐入,便是疾病的中期,此时邪气虽强盛,但正气却尚未虚衰,正邪斗争进入相持阶段,进退胶着,兼变证迭出,故此时治疗当扶正祛邪,两相权衡,不可偏废。若邪气势大,正气式微,邪气在体内扎下根基,盘根错节,此时疾病便发展到了后期,此时治疗当以扶正为主,驱邪为辅,养正以驱邪。
“根据这三个规律,能够动态地把握疾病的情况,实施精准的辨证治疗。比如,岭南地区气候多潮湿,其人体质也多夹湿的情况,在治疗流行病时,便要充分考虑到祛湿的方法。”林丽珠认为,各省出台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案中又分有多个阶段和证型,恰是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体现,既凸显了中医的原则性、灵活性优势,也体现了中医“细腻地拿捏火候”的严谨性。
中医药可以弥补西医药在特异性治疗上的空白
关于中医药抗疫有没有循证医学依据,则要先明白面对疫情循证医学有何优缺点。
“循证医学的基础,在于已被证实且具有可重复性的科学研究,其优点是准确、清晰、可追溯、可量化、方便社会化普及。但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时,由于研究的论证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成本,短时间内难以应付。所以,循证医学模式虽好,但却有一定的滞后性。”林丽珠坦言,现代医学针对病毒的最好防治武器是疫苗,但它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只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且被发现,才有条件和机会去研制疫苗。
“所以,在疫苗面世之前,循证医学模式对于当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能够给予的是较为被动的隔离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在特异性治疗上尚存空白。因此,在加紧研制疫苗的同时,及时让中医药介入并发挥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的优势,同时依靠现代医学日渐完备的对症支持治疗设备和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疗效,弥补空白。”林丽珠最后强调,在抗击疫情的关口,中西医合璧才能让患者获得最大利益。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刘喜梅、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