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2020

我院在全国引起反响的新闻

来源: 广州中医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个被媒体称之为有故事的医院,他们救死扶伤的故事每每跃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

      56载的砥砺奋进,铸就了许许多多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正是因为广中医一院的这些德艺双馨的白衣天使,才有了救治好军嫂韩素云,才有了老板花10多万包专机救打工仔,才有了身在惠州受了重伤也要到该院治疗的郑先生,才有了河南农民李敬斋19年后回到医院照顾生病的教授,这一个个情满人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广中医一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正是这些眉慈目善的医生和一些对新闻痴迷执着的新闻人,使得这些感人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久久回响。

      值该院建院56周年之际,我们编辑这些在全国引起反响并且屡获新闻大奖的好新闻,籍以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并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广中医一院的媒体朋友们,你们对我们的支持是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乘着中医药发展的东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精诚文化为引领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中医院而阔步前进。


      199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在全国掀起了“军爱民,民拥军”的热潮。由羊城晚报记者黄常开和我院张伟程合写的通讯《爱心无价》刊登在1994年3月30日的羊城晚报头版。《爱心无价》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一等奖,广东省新闻一等奖。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故事至今为世人所称颂。

      1995年1月5日,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开始在全国巡回报告,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95年1月26日晚,首都举行军民迎新春文艺晚会前,中央领导亲切接见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成员。江主席握着我院时任党委书记、院长刘震东的手说:“你们医院做了一件大好事,医院就应该是这样。”一时间,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宣传活动达到了高潮,全国各大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响遍神州。

《重访好军嫂 十年韩素云》刊登在2004年2月28日的羊城晚报头版。10年前经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的好军嫂韩素云如今身体恢复得如何?她的生活过得怎样?为了让关心韩素云的人了解她的身体、生活和工作状况,我们和羊城晚报记者廖怀凌、陈国专程到南宁探访了韩素云夫妇,再次掀起了人们对韩素云的关注,让军嫂这一面旗帜永远飘扬。

      1999年5月26日下午,湖北“广广蛇府”打工仔江海水被一条五步毒蛇咬伤,生命垂危。为了抢救江海水,老板黄海达毅然决定花10多万元包一架波音737客机连夜把江海水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这一事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大媒体均在头版进行了报道。由南方日报记者段功伟和我院方宁、张伟程等合写的通讯《为了一个受伤弟兄》刊登在1999年6月3日的南方日报头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黄丽满在南方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称赞这是“深入人心的成功典型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素材”。

      《为了一个受伤弟兄》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一等奖,广东省新闻一等奖。

      19年前河南农民李敬斋因股骨头坏死,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袁浩教授,袁浩教授不但治好了李敬斋的病,还为贫困的李敬斋垫付了医药费,并买了火车票送李敬斋夫妇回家。李敬斋夫妇心存感恩,念念不忘袁浩教授的情。19年后,当得知袁浩教授中风住院时,李敬斋夫妇从河南老家赶来广州照顾袁浩教授夫妇。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被广州日报等各大媒体刊登后,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认为袁浩教授与河南农民李敬斋的医患情缘十分感人,要求中央媒体跟进采访报道。

      2009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袁浩和李敬斋进行采访报道。经中央媒体报道后,袁浩教授与李敬斋的医患情缘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9年11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专程到我院看望袁浩教授和李敬斋,称赞这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的典范。


      2003年在“非典”肆虐广州的日子里,当抗菌素治疗非典病人无效时,当市民处于恐慌之中时,中医勇敢地站了出来,全国最早报道中医治疗非典的新闻《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立大功》在羊城晚报独家报道。报道一出,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东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在对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省医疗专家指导小组”中增加中医专家,我院刘仕昌、彭胜权任中医医疗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在《广东省非典肺炎推荐治疗方案》中增加了中医治疗原则,这为战胜非典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方向。我院治疗非典病人73例,创造了“三零”战绩写入史册。

      《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立大功》获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一等奖。

      一个时期以来,我院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影响着一代的中医人,他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感染莘莘学子投身到中医药事业中去。在他的呼吁和呐喊下,中医药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在非典时,中医药发挥的作用令世人刮目相看。我院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策略远见、养生经验每每见诸于报,成为中医药界的风云人物。

      2009年我院邓铁涛教授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国医大师”,为弘扬传承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由我院采写的《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该篇报道获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一等奖。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最早开展经典回归临床的中医院。1986年医院实行“院系合一”之后,医院十分重视开展经典运用到临床的工作,在全国最早为伤寒、金匮、温病开设病区,让中医的四大经典回归临床,充分发挥古方今用、古方新用的作用。南方日报记者段功伟采访时任院长林培政,将我院传承古方、经典回归临床的经验整版登在2002年12月20日南方日报。

      《将祖宗传下的衣钵打造成金饭碗》获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三等奖。

      2003年3月一名艾滋病毒携带者,因被人砍断四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为其开通绿色通道进行紧急手术。手术期间病人的血溅到医生的脸和眼,术后,病人检验结果经广东省CDC诊断为艾滋病毒携带者,一时间,给医生带来了恐慌。

      医生为抢救病人时的职业暴露受到广州市卫生局的关注。新闻报道后,如何防范医生在抢救病人时因职业暴露所带来的职业风险,受到卫生界专家的关注。

      《艾滋病人血 喷溅医生脸》获全国中医药好新闻三等奖。


      1994年3月29日中午,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在广州中医学院的足球场上(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旁边),舱门打开,一位重伤患者被担架抬下,送上了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救护车。

      这是一位因车祸而受重伤的病人郑先生,他是广州某企业的老板,日前和另3位老板一同前往惠州办事,在前往惠州途中他们乘坐的车与一辆大货车迎头相撞,他们乘坐的三菱吉普车被撞凹了60公分,4位老板被撞到昏死过去。当郑先生被送至惠州市某医院抢救时,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送我到广州中医学院。”

当时,郑先生身上没有一根骨头是完整的,有些骨头还断了几截,真真正正的粉身碎骨,连他的胃都被撞到冲破胸膈顶上胸口。这么严重的伤势,不要说用救护车将病人运送至数百公里的广州中医学院,就是搬运一下病人,也是非常不易的。

      病人家属尝试与南方航空公司联系,通过努力,得到南方航空公司和民航局的支持,由南方航空公司派一架直升飞机到惠州接病人来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

      3月30日广州日报在头版进行了报道。郑先生经过医院7次大手术后,完全康复走出医院,回到他的工作岗位。

      这是广州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例空中救护。

      这是登在2000年10月31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的新闻。一直以来,做一个肾移植手术少则20多万元,多则30多万元,使许多需要做肾移植手术患者望而却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肾移植患者砍低高高的门槛,做一个肾移植手术低至6万多元,让众多需肾移植患者换得起肾。新闻一出,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肾病患者纷纷前来治疗,称医院为“百姓医院”。



    2005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组织党员赴怀集县开展救治特困病人为主题的党日活动。这一活动主题鲜明,特困病人受惠,受到当地特困病人的欢迎,解决了许多当地特困病人一直无法解决的病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党员也受到教育,《一辈子不忘这次组织生活》登在了2005年4月2日的广州日报头版,一次主题日活动居然也能登在广州日报的头版,这是对医院党员的极大鼓舞,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是要不忘初心,时刻把病人的病痛放在心上,救死扶伤是一名医者的神圣职责。

    2008年,为配合医院引进的心脏外科团队,我院在广东省开展“爱心医疗救助工程”,支助100名广东省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每人1万元,为贫困儿童减免了部分费用,让贫困儿童也做得起心脏手术。该活动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我院受到广东省红十字会的表彰。


      “搬家都能登《羊城晚报》的头版,真系夸张”羊城晚报记者叶健强说。

      200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的门诊楼落成,为了不影响患者就诊,医院决定在春节病人最少的时候搬迁,以便让患者在年初七医院正常上班时,就能到新门诊楼看病。要在春节假期搬迁谈何容易,所有的搬家公司都休息了,加钱也没有搬家公司愿意做,怎么办?医院领导和职工一商量,大家齐声说,我们自己搬。于是大家放弃春节休息,齐齐动手一起大搬家。医院过年搬家大家都没听说过,而且还是自己动手搬,方宁想到这是一条好新闻,找来了羊城晚报记者廖怀凌、叶健强为医院搬家进行报道,居然还上了当天《羊城晚报》的头版,报纸出来后,叶健强对方宁说,搬家都能登《羊城晚报》的头版真夸张!这就是处处留心处处有新闻。

    2004年11月18日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40周年的院庆日子,院庆当天,宾客盈门,有省、市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广东省各大医院的院长、广东各大媒体的领导等。广州日报领导当天亲临会场,带来了一份礼物——当天的广州日报,他说:“我们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医院,只有这一份当天的广州日报,这算是广州日报对广中医一院的生日祝贺吧!”到场的宾客每人一份广州日报,大家纷纷对广中医一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40周年的大会,也是广东中医药界的一次盛会。

      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学生邓健因患强直性脊柱炎不能行走,四处求医无果,因而辍学2年在家,后因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晓玲教授医治,刘晓玲教授用中医药为他治疗,通过治疗后使他重新走进了学堂,邓健因而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伟大,立志报读中医。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虽然广东两所重点高校免试要录取他,但他立志一定要考广州中医药大学。1999年他以高分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名七年制研究生,在1999年9月的入学季,他的励志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轰动,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中医热。

      二十年前,一所医院的新闻能登上地方大报已属不易,能登上人民日报那更是凤毛麟角。我院的新闻除了在救治好军嫂时期能够在人民日报经常见报外,连我院的义诊和救死扶伤的新闻也能跃上人民日报,彰显了广中医一院在社会的影响力。这是其中二篇登上人民日报的新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浩教授团队研究的股骨头坏死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消息被羊城晚报登在2001年2月21日的头版。

       1975年一名被银环蛇咬伤的19岁青年农民关穗华,在他命悬一线时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后,几十年来每逢中秋节、春节都会带上自家种的芋头、青菜,从不间断地送到救治过他的病区。这是关穗华年近六旬,仍然回医院看望救治过他的护士,这个感人的医患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这是南方日报2004年2月29日刊登关穗华医院走亲戚数十年的新闻。


版权所有 2020年12月


策划:方宁

编辑:郑小英、杨艳、李刘璐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