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2022

研学烽火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青年师生在韶关浈江开展红色研学和志愿服务活动

来源: 广州中医药

    7月28至2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章遐义带领师生党员、青马班学员、团学骨干组成的“韶关星火”志愿者服务队,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以“情系浈江忆党史,携手大村健康行”为主题的研学和实践活动。

    追寻烽火岁月的红色足迹

    在抗战期间,岭南大学受战火侵袭,为了让学子们能继续完成学业,校区迁徙到韶关浈江大村,在山林中开辟校舍。李应林、司徒卫、冼玉清等老一辈教育家艰苦奋斗,坚持办学育人,为祖国抗战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所百年名校在烽火中于大村村复课办学直至抗战胜利。这段办学的历史在推动华南教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岭南大学旧址的复原改造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抗战岁月中的这段宝贵的教育历史,汲取奋进的伟力。

    一走进基地,“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几个醒目的大红字便映入眼帘,让人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岁月中。领队章遐义副书记即兴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引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号召在场师生们要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扎根中国办大学”的深刻意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随后,师生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重走了80年前岭南大学学子们走过的路,还共同录制了“溯红色记忆,讲党团故事”云宣讲视频,旨在使更多青年学子认识和了解这所百年名校在烽火中的迁址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熏陶救伤扶危的爱国情怀

      驻足在四姑医务室、“烽火中的医学”等研学板块前,师生们了解到岭大医学教育未曾因战火而中断,更是留下了许多读书救国、弦歌不辍的师生足迹。在战争爆发时,岭大医学院的师生们前有参加战事前线救护工作,后有留守大村救治伤员。看到这,师生们无不感慨并沉浸在岭大师生们“救伤扶危”的家国情怀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展板上还记录着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人之一、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欧明教授在岭大学习时的事迹。了解到欧明教授在硝烟弥漫之时仍刻苦钻研医学,更是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中医英译的发展,师生们表示未来定将在中医药学习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担当

      参观学习之后,“韶关星火”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四姑医务室开展“学党史,办实事,中医药进基层”义诊赠药及基础医疗服务,践行医者仁心的社会责任。义诊开始前,师生们齐诵《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诵读,无不体现着师生们矢志从医守护人民健康的决心。

      义诊开始,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心血管科、骨科、针灸推拿科的4名医生为村民们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诊断,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点棍治疗、火针治疗等。而学生志愿者们也毫不示弱,看!他们量血压时专注的神情、推拿时专业的手法、脊柱侧弯筛查时娴熟的动作、赠药时耐心的解说,收获了村民们满意的笑容。86岁高龄的张奶奶听闻我们的到来,顶着烈日,拄着拐杖也赶了过来。在接受了师生们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后,她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道“年轻人好啊,你们来了好啊”。村民们的认可也仿佛给师生们送来了炎炎夏日的缕缕清风。

      感悟党史教育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我党的发展史中,正是有无数像欧明、伍汉邦等有志青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奉献自我,如今祖国的建设才能如此蒸蒸日上。此次研学之旅,一院的青年师生们在韶关星火闪耀之地,深入学习了烽火岁月中岭南大学师生们救亡图存,延续教育火种的党史,接受深厚的家国情怀的熏陶,并以实际行动为当地百姓送健康赠温暖。结束后,参与的同学们深感如今美好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将发扬先辈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努力学习,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历史的接力赛中,勇担时代重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广中医一院“韶关星火”志愿者队师生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学习

师生们在“烽火中的医学”板块中学习我院原副院长欧明教授事迹

师生们开展中医特色义诊、基础医疗服务

志愿者为村民赠药

志愿者为村民量血压

医生为村民进行针灸治疗 

医生为村民进行“点棍”治疗

师生们在四姑医务室前诵读《大医精诚》

合影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