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2020

脚底“拌蒜”,竟是胸椎管狭窄在捣乱

来源: 广州中医药

脚底拌蒜,竟是胸椎管狭窄在捣乱

2020-6-15老人报6版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主治医师 唐晶晶

记者 张洵   通讯员 锁卓琪

    蔡叔3年前突觉双腿无力,但到处求医都未能诊出病因。最近,蔡叔发现自己走不动道了,走路时还有控制不住往前冲的感觉,甚至会绊倒自己。家人怀疑其脑血管出了问题,但在神经内科并未诊断出心脑血管疾病,反而在被转诊到骨科后找到了病因。原来,蔡叔的病既不是脑血管病,也不是腰椎病,而是胸椎管狭窄症。

    胸椎管狭窄容易被误诊、漏诊

    对于脊柱疾病的认知,很多人往往只局限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却很少有人知道胸椎管狭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主治医师唐晶晶表示,由于胸椎有12根肋骨作为支撑,因此较少发生病变,也正是如此,一旦发病也容易被人忽视而导致错诊、漏诊。

    胸椎管狭窄症其实是由发育性因素或由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韧带骨化等因素导致胸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而引起相应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疾病。这种病最常见的病因有以下3种。1.关节突增生、肥大导致的退变性胸椎管狭窄。2.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胸椎管狭窄。3.先天性胸椎管狭窄。患者往往起病缓慢,起初下肢麻木无力、发凉,会有间歇性跛行,呈痉挛性步态。

    胸椎管狭窄防大于治

    对于胸椎管狭窄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手术是解除脊髓压迫的唯一有效方法。虽然早期无明显脚麻,只有轻微腰背痛的患者,可以进行针灸、理疗、外敷等非手术疗法来缓解症状,但毕竟不能根除。因此,唐晶晶表示,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不过,在临床上,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风险高于颈椎、腰椎疾病手术,尤其是它的致残率较高。因此,胸椎管狭窄防大于治。唐晶晶表示预防胸椎管狭窄症的重点是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过度劳累,以保护脊柱,减少脊柱的负荷从而减少积累伤。同时,要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如果有条件,建议老年人每年都做一次核磁共振和CT检查,以查看椎管环境是否健康。一旦出现走路蹒跚、不稳,脚底下“拌蒜”的症状,应及时到相关专科就诊,确定是否有胸椎管狭窄的前兆。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