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2009-06-29 广州日报 头版
陈梅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 记者陈安、杜江摄
4年前的陈梅饱受疾病和贫穷困扰(资料照片)。
获赠学习用品的小朋友非常开心。 记者陈安、杜江摄
“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回访
记者翁淑贤、邱瑞贤、窦丰昌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雨后的阳光下,19岁的肇庆市怀集县七甲村少女陈梅守候在村口,看到熟悉的身影,她激动地笑了,洁白的牙齿闪着青春的光芒。
不知道还有多少读者记得这个名字——2005年3月,本报发起“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党员组织生活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支部和本报采编支部的青年党员奔赴怀集山区。这名因先天残疾而失学的孤女被接到了她从没有到过的广州治病,而且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读书机会。
4年过去了,曾受助于党员医生们的村民过得怎样?“七一”前夕,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医院党支部和本报的青年党员们,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公路。
当年兔唇孤女失学绝望
如今打工自立笑靥动人
当年参与救治的党员医生和记者都无数次想象过陈梅今天的样子,但一见面,那张美丽的笑靥依然让我们惊叹。红润的脸庞、披肩的直发,如果不是握着照片,谁敢确定她就是那名唇裂孤女?
陈梅带着唇裂降生在一个被病魔和贫困摧毁的家,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因为先天残疾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她只能寄居在常年依靠救济金度日的叔叔家终日帮干农活。
回想当年,陈梅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那片笼罩在头顶的阴霾会有被驱开的一天。4年前,她被接到广州做手术后,一个月后便回到了山区的家;15岁这一年,她走进从没进过的学校,并转由伯娘抚养。
伯娘家也不宽裕,但还是为陈梅辟出了一个小房间。客厅一面被熏得发黑的墙上贴满了陈梅的奖状——仅仅读了三年书,但品学兼优的她每学期都获得了奖状。
一年前,读到三年级的陈梅还是和妹妹一起离开了学校,“家里实在太穷了,我要帮忙养家,而且我年纪太大,将来再找机会继续读吧。”
陈梅现在和妹妹一起在佛山一个制衣厂打工,她特意请了假坐长途客车赶回家来,“我一定要见见你们,是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19岁的姑娘,已开始一步步执行人生规划。“先和妹妹努力打工,攒下钱后学着做点小生意,用自己的力量养好自己,充实人生。”
“你们那年来了之后,她连性格都完全变了。”陈梅的伯娘说,15岁之前这个孩子懂事却极为自卑,从来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你看现在,哪像是同一个人啊?”
七旬老夫妇手术后复明
看书读报干活活得精彩
在另一条村庄,我们要探望的是一对老夫妇——去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怀集县坳仔镇鱼南村患严重白内障的程少威和钱素英免费做了手术,让这对七旬贫困老夫妇在失明十多年后,再一次真切地看清了彼此的容颜。
本报及时记录了这个感人的过程,报道出街后被两位老人所珍藏。本报和附一院与这对老夫妇从此结下了一份特殊的缘分。逢年过节,老夫妇都会写信或打电话来问好,更盼着大家能下乡走走。为了满足老两口的心愿,今年“七一”前夕,附一院机关支部和本报采编支部数位共产党员趁着下基层与坳仔镇罗大村党支部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间隙,赶到老人家“串门”。
老大远,记者就看见穿着亮黄色T恤的老人站在屋前的台阶上招手。“我们一早就从地里回来,盼着你们呀!”程老伯拉着附一院机关第一支部负责同志的手热情地往屋里迎。
为他做过手术的詹敏医生一进屋就拿出随身带的器材,边为老人检查眼底边关切地问:“看得可清楚?”“好得很哩!我去拿张报纸给你们念!”程老伯一转身就上了楼,很快就拿来书报,戴上眼镜顺溜地念了起来。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以前老两口上楼都得有人扶,“现在眼睛好了,手脚快得很!”更让她高兴的是,略懂文墨的程老伯有空还能教刚上小学的孙子读读写写。她指着客厅墙上一张用毛笔抄的数学题欣慰地说:“这是爷爷写的。你看,边上还写着‘勤奋学习’鼓励孩子哩!”老人家希望小孙子读好书,长大也像省城来的恩人一样,“不但自己有本事,还能帮别人!”
不善言语的钱婆婆在灶台边默默地忙活着,不一会便端出一大筐煮熟的玉米棒子,殷勤地劝大家尝尝。大家都夸玉米棒子味道好,老两口很开心,笑得合不拢嘴。程老伯告诉记者,现在,老两口不单日常起居不用家里人操心,得空还能做做家务种种地,不用再“吃闲饭”添负担,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结对资助穷娃娃圆读书梦
女童接过新书包盼新学期
“自从2005年参与广州日报发起的‘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以来,我们与怀集县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些年来,各种形式的帮扶已逐渐发展成常态。”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古展群告诉记者,四年来,医院乃至整个大学的100多个党支部到怀集县开展主题党日和扶贫救治活动多达近150次,并投资30万元支持该县中医院开办第二门诊部,帮罗逢村将村里的羊肠小道改造为长5.6公里宽5米的硬底化水泥路,还筹集5万多元改建了大浪小学桥,使200多小学生每天上学不用担心会否失足落水;大学还先后组织15次大规模的送医送药活动,诊治贫困患者5000余人次,并帮补贫困村民购买合作医疗,切实解决了村里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帮村里的穷娃娃圆上读书梦,也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实现的心愿。”据古书记介绍,医院和大学近年来共同启动了“百个党支部关爱百名贫困学生”活动,组织103个教工党支部与罗大村103名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用。这次下乡,医院机关支部和本报采编支部听说孤儿冯海妹快上初中了,还特意赶到她所寄养的叔叔家为她打气。
14岁的冯海妹自小父母双亡,叔叔家的生活虽困难,但孩子还算有书读。不过,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瘦小的她看上去顶多只有10岁孩子的那么高,脸上的神情寂寞而沉重。但当接过本报采编支部送的崭新书包和笔、尺等学习用品时,小海妹终于露出与年龄相符的轻快与纯真:“这上面印的是‘多啦A梦’,我认得,好喜欢!”
临走前,附一院机关党支部和本报采编支部留下了慰问金,叮嘱小海妹的婶娘在她升学前为她添置些日常用品。小海妹对新书包爱不释手,摸着上面的“多啦A梦”图案,她自然地流露出对新学期的憧憬:“到时我要到镇上去读初中,我有信心,一定能读好!”